由于颅底病变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一种手术方法不足以切除大部分肿瘤,有时可能需要两种方法来切除更多的肿瘤。
凭借着灵活性和敏捷性,Froelich教授有时同时手中动用了三种器械。他不仅在经鼻入路手术中使用了神经内镜,而且在开颅手术中也辅助使用神经内镜。当不可能切除整个肿瘤时,Froelich教授的放射肿瘤学同事将靶向消灭剩余的肿瘤组织。
而对于颅底复发肿瘤,Froelich教授也主张根据不同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肿瘤切除。
01、眶上锁孔入路
1971年,Wilson首先提出“锁孔”入路(keyhole approach)的概念,1999年Perneczky有关“锁孔”神经外科专着的出版,标志着该项技术已走向成熟。由于体现微创理念,锁孔手术日益受到广泛的应用,它借助显微镜的“门镜”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获得较好的术野暴露和操作空间,确定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
02、锁孔入路辅助内窥镜:
相比于手术显微镜,现代神经内镜具备很多优势,包括更强的光照,近距离下更清晰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视野角度。当通过锁孔入路小通道进入颅底时,神经内镜的优势就更为关键。
图片
03、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
经鼻入路可通过鼻腔自然通道直接到达肿瘤本身,可避免牵拉脑组织,同时可减少损伤肿瘤周围重要结构的风险。但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且对于肿瘤主体位于外侧时存在暴露不良、切除不全等缺点。内窥镜只是一个工具,它对于某些适应症来说是好的,但不是对全部情况都合适。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治疗。
而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处理颅底肿瘤通常是在颅颈交界处、斜坡、鞍区等部位的肿瘤手术。
手术入路选择的影响因素
Froelich教授还提出了在做手术决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手术的目标、手术的适应症、有别的更优选项等因素,综合决策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决策过程:手术适应症;是否有其他选择;手术目标;手术入路2的选择
除了根据病变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外,手术入路的选择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因素(年龄、治疗预期等)、肿瘤因素(肿瘤大小、位置等)、外科医生的因素(经验、对入路的熟悉程度等)
图片
而入路选择上,在过去近30年里,在颅颈交界、斜坡、蝶骨平台、鞍结节等位置,经鼻入路变得流行,通过鼻子,这可能是到达颅颈交界处的斜坡的较好方法,所以这是治疗这些患者重要的一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