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可根据许多系统进行分级,较常用的是WHO分级系统。通常,这些分级系统关注的是是否存在多种组织学特征:
1.细胞异型性/异常性
2.有丝分裂活动
3.微血管增生
4.坏死通常伴有周围
较常用的评分系统是:
一种:WHO评分系统
在WHO分级制度是分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写即中期-2016时)使用较广泛的系统,是目前取代的适应St. Anne-Mayo分级系统 (又称Daumas-Duport分级系统) 。
I级保留用于局部星形细胞瘤,因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等级范围从II级到IV级。
1、II级: 低度浸润性星形细胞瘤
▪ 有细胞异型性
2、III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有丝分裂活动增加
▪ 细胞发育不良
3、IV级: 胶质母细胞瘤
▪ 血管增生
▪ 坏死通常伴有周围
二种:St.Anne-Mayo分级系统
1988年引入的St. Anne-Mayo分级系统,也称为Daumas-Duport分级系统,曾经是一种流行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分级系统 ,但现在已基本上被国际卫生组织的分级系统所取代。来自St Anne-Mayo系统,因此有许多相似之处。
St. Anne-Mayo分级系统是一个4层系统,使用4个形态标准来指定等级:
1.核非典型
2.有丝分裂
3.内皮细胞增殖 - '堆积'内皮细胞。不是血管过多
4.坏疽
等级则取决于这些标准的积累如下:
1级: 0标准
2级: 1 级标准(通常是核异型)
3级: 2 级标准(通常是核异型和有丝分裂)
4级: 3或4级标准
请注意,与WHO分类不同,通常不使用罗马数字。
三种:Kernohan分级系统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Kernohan分级系统不再使用,由WHO分级系统取代。
它一次描述于1949年,并根据组织学特征将星形细胞瘤分为4级(I-IV)
四种:改进的Ringertz分级系统
改进的Ringertz分级系统,历史上一直是较为常用的分级系统之一,但基本上未被取代WHO分级系统。
与WHO分级系统和St Anne-Mayo分级系统 (也称为Dumas-Duport分级系统)不同,它将星形细胞瘤分为4个等级,Ringertz分级系统有3个等级,仅适用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即不是WHO级别) ,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因此,国际卫生组织II-IV与修订的Ringertz I-III之间存在粗略的等同性,尽管实现不同等级所需的标准存在一些差异。
改进的Ringertz分级系统如下:
1级= 星形细胞瘤
▪ 大致相当于世卫组织二级
▪ 轻度细胞过多
▪ 轻度核异型(核增大,色素增生,多形性)
▪ 少见的有丝分裂数字
2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大致相当于WHO III级
▪ 比2级更多的癌细胞
▪ 更多的核异型
▪ 更多的有丝分裂
▪ 内皮细胞增殖(注意这是WHO IV级特征)
3级= 胶质母细胞瘤
▪ 大致相当于WHO四级
▪ 存在地理性坏死或者周围的伪疟疾肿瘤细胞
各种分级系统等级之间的直接等效当然是不可能的(否则它们不会是不同的系统),因此应该注意说明正在使用哪个系统。
众所周知,病理分类具有较高的观察者间差异,因此不能地评估临床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