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切除前庭神经鞘瘤,可采用颞骨下经迷路或枕骨下和乙状窦后的入路。能够应用这些方法的治疗中心数量已经增加。大约35年前,就已经介绍了经迷路入路。目前,在几个耳科专科中心已成功施行。随着颅底外科手术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已经了解经迷路切除神经鞘瘤和其他颅底病变的优点。
经迷路途径的优点
经迷路入路的较大优点是可以直接到达小脑桥脑角,且小脑仅需较小限度的回缩。将肿瘤从脑干向上提起,避免对脑干和小脑施加压力。
已有报道,经迷路途径只适用于切除较小的肿瘤。实际上,没有肿瘤大到无法通过经迷路途径切除。对较大和较大的肿瘤,能够直接到达肿瘤中心是一个明显的优点;肿瘤的中心部分切除之后,肿瘤会塌陷,并被周围的脑组织向肿瘤切开处方向挤。
这一入路能够很好的暴露内听道的外侧端,而且可清楚的辨认出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可确定完全切除肿瘤,很好的保护面神经。
我们发现,在肿瘤切除的过程中,便于两名外科医生互相帮助。如后面所示,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这种方法为外科医生提供舒适空间。
经迷路入路的缺点
手术损害了迷路,结果导致听力丧失。如果需要保存听力,则不采用这种入路。但是,有有限数量的前庭神经鞘瘤病人,术后能够保存听力。如果肿瘤的直径超过了2cm,几乎不可能保留听力。
如果病人既往有活动性中耳炎,这一入路须经过潜在感染的区域,因此要考虑选择其他入路。如果乳突腔有感染,在开始经迷路入路之前,需切断外耳道,封闭盲端,并待其愈合。由此可见,经迷路入路比枕骨下入路或中颅窝入路费时,因此如果需要缩短手术时间,需考虑这个问题。
术后处理和并发症
后颅窝较大肿瘤的切除手术是有危险的。有时,大的肿瘤与小脑和脑干表面粘连严重。从周围组织分离肿瘤可导致小脑水肿和梗死。静脉经常被电凝凝固,但是,有时也要用脑棉保护,是乙状窦球和岩静脉。小脑血肿或反应性水肿需要立即处理。术后初期应在加强监护病房,由有经验的护士对病人进行严密观察。由于四脑室发生水肿或血肿,所以脑室CSF引流阻塞后可发生急性脑积水。
总结
结论经迷路和乙状窦后入路的结果是可比的,死亡率低于2%,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7%,面神经的分离和保留率为90%-95%,术后一年面神经的功能恢复率高于70%。除了保护听力外,已发表的结果并未表明哪种术式好。采用哪种手术方法,大多取决于个人的经验。
大于3.5cm的肿瘤,无有关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比较。对这些病人很难保留听力。标准的乙状窦后手术,是多数神经外科处理小脑桥脑角病变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它对肿瘤表面的显露较差,是在处理肿瘤与脑干的关系时;但是,经迷路人路,能够提供较好的显露。
相关参考资料来源:施米德克·斯威特神经外科手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