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外科具有区别于成人神经外科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治疗难度更高、技术复杂性更强,且对医师经验及技术要求极为严格。国际通行标准要求医师需具备10年以上成人神经外科经验方可从事小儿神经外科临床工作。
作为融合小儿内科、小儿外科、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与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国际发展历程:百年演进与学科奠基
神经外科起源于19世纪末欧洲,1919年成为独立外科专业。小儿神经外科于1929年正式确立,近百年发展历程中,Cushing教授与Ingraham教授的贡献尤为关键:
1926年:神经外科奠基人Cushing教授在波士顿学术会议首次进行小儿神外专题报告,分析15岁以下儿童脑肿瘤及脊髓肿瘤18例,相关论著于1927年发表。
1929年:Ingraham教授于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创立全球首个小儿神经外科。此后加拿大多伦多Sickkids医院(INC专家James T. Rutka鲁特卡教授任职)、美国芝加哥儿童医院相继建立专科。学科专著陆续出版。(图:多伦多病童医院)
国际里程碑事件
1944年:神经外科权威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 (JNS)》创刊,其子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ediatrics》推动小儿神外发展,累计发表研究成果数万篇。James T. Rutka教授现任JNS主编,个人发表论文超500篇。
1955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于瑞士成立,促进亚专科发展。WFNS小儿组成立,Rutka教授现任执委及顾问委员。
1967-1985年:欧洲小儿神经外科学会(ESPN)成立,推动学术交流与医师培养。
1972年:全球性小儿神经外科期刊创刊,1985年更名为《Child's Nervous System》。2000年起由INC专家Concezio Di Rocco教授担任主编。
1973年: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学会(ISPN)于芝加哥成立,Di Rocco教授于1991-1994年任主席。
1978-1987年:
北美18名医师成立美国小儿神经外科医师学会(ASPN),创刊《Pediatric Neurosurgery》。
Anthony J. Raimondi出版《小儿神经外科学:理论原则与手术艺术》。
Di Rocco教授发表首部婴儿脑积水专著《Infantile Hydrocephalus》。
1999年至今:
Rutka教授团队开展儿童脑瘤、癫痫研究,首创术中数字化影像技术。
2020年Rutka与Di Rocco教授合编《Textbook of Pediatric Neurosurgery》,确立现代诊疗标准。
基础研究、显微技术、神经导航等进步推动学科成熟,全球涌现众多小儿神外专家。
中国发展历程:本土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1952年:赵以成教授于天津总医院创立中国神经外科。
1960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宣武医院)设立首个小儿神外亚组,白广明教授任首任主任。
1962年:
白广明教授《小儿颅内肿瘤132例分析》成为里程碑论著。
上海新华医院成立小儿神经外科组。
1980年:宣武医院小儿神外病房迁至北京天坛医院,发展为国内重要诊疗中心。
1990年:罗世祺教授基于2000例病例出版《儿童颅内肿瘤》,系国内首部专业巨著。
1994-2017年:
1994年蒋先惠教授主编首部《小儿神经外科》专著。
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成立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2008年首届中国小儿神经外科论坛举办。
2013年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学组成立。
2017年中国儿童脑肿瘤协作组(CNOG)建立。
2017年至今:手术安全性提升,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学科发展依赖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协作平台作用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来华开展学术会议、手术合作项目,促进国内外技术共享与学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