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特征为颅内主要动脉进行性狭窄,伴随异常侧支血管网形成。该病的治疗时机至关重要,通常依据病情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综合判定。
8 岁的 Hobart 因突发癫痫诊疗,却因当地医院检查条件限制未能及时确诊,导致病情延误至出现偏瘫和语言障碍。这个刚刚绽放的生命,将如何通过精准医疗扭转命运?
Hobart 8 岁 | 烟雾病病情进展纪实
在 Hobart 的 8 年人生中,头痛症状占据了半数时光,并伴随运动及言语功能障碍。直至某日突发癫痫,就诊时被怀疑为病毒性脑炎,开始接受经验性抗病毒治疗及抗癫痫药物干预。然而住院第 20 天后,其症状急剧加重,出现无法独立行走、语言交流障碍等表现。
父母立即带他前往上级医院,全面检查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区域存在急性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更证实双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 —— 典型的烟雾病影像学特征。
术前 DSA:双侧颈内动脉、右侧眼动脉远端及后交通动脉远端完全闭塞,双侧基底节区可见 “烟雾状” 异常血管网;
术前脑 MRI: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改变。
INC 国际专家川岛教授主刀血管重建术
Hobart 的双侧基底节区呈现典型 “烟雾” 状血管改变,虽右后交通动脉保持通畅,但缺乏有效侧支循环(尤其是来自右颈外动脉的侧支),已出现严重语言障碍及偏瘫。
幸运的是,INC 国际烟雾病手术权威川岛明次教授为其实施左侧颞浅动脉 - 大脑中动脉双次直接搭桥术,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 CTA:3D 重建显示开颅范围及左侧颞浅动脉 - 大脑中动脉双搭桥血管重建效果。
术后康复轨迹
术后当日:Hobart 即可说出简单单词,但因前期治疗延误,仍存在中度左侧偏瘫及远端功能障碍;
术后 1 年:可完成日常活动,无需支撑独立行走,语言表达能力持续恢复。
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特征与分型
儿童烟雾病(MMD)好发于 6-15 岁,临床表现多样,以脑缺血最为常见,亦可伴随自发性颅内出血或癫痫发作,大致分为三类:
缺血型:
涵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发生率分别约 40%-50% 和 20%;
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交替性偏瘫、失语、构音障碍、肢体无力及意识减退,由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引发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
儿童缺血症状常由过度通气诱发(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导致正常血管收缩,加重局部灌注不足),手术麻醉、压力、疲劳、感染及脱水也可能诱发。
出血型:
以自发性颅内出血为特征,常合并动脉瘤;
因 Willis 环及烟雾血管形成的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实质出血破入脑室较常见)。
癫痫型:
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是儿童中风和癫痫的重要危险因素,可继发于缺血事件。
此外,约 30% 的 MMD 儿童存在不同程度认知障碍,虽智商可能正常或偏低,但记忆力、处理速度、注意力及执行能力显著低于同龄儿童,双侧病变及有卒中史者损害更突出。
儿童烟雾病的手术治疗与预后管理
当前手术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血管重建改善脑血流,降低卒中风险,提升生活质量。术后多数患者症状显著改善,但需持续药物治疗及定期监测。
手术方式:
包括直接血管旁路术和间接血管生成术,要求精准识别处理复杂血管网络,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神经损伤、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需长期跟踪评估血管新生及脑血流变化。
预后影响因素:
取决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及术后康复,年轻患者及早期干预者预后更佳;
手术虽无法根治烟雾病,但及时干预结合综合康复,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严重并发症。
国际专家川岛明次教授诊疗经验
INC 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ANG)成员、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Akitsugu Kawashima)教授,在脑血管疾病领域造诣深厚,尤其擅长:
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术:完成 1300 例;
脑动脉瘤夹闭术:1000 例;
脑血管畸形切除术:500 例;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450 例;
同时精通颅后窝搭桥术、High-flow Bypass 技术及开颅脑瘤切除术(280 例)等。
川岛教授的临床实践证实,精准的血管重建手术能为烟雾病患儿重建脑血流,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为这类复杂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国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