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背景:29岁女性患者因"左侧肢体无力"就诊,确诊为烟雾病合并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检查发现,影像学评估:右侧额顶叶急性脑梗死。甲状腺功能检测:提示严重甲状腺毒症——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及TSH受体抗体(TRAb)均显著升高。
初始干预方案:阿司匹林(100mg/日)用于卒中预防,甲巯咪唑(Thiamazole, 60mg/日)控制甲状腺功能。
术前血管造影(双侧颈总动脉正位)显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烟雾血管狭窄征象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左侧显著)。术前氙气CT(Xe-CT)示双侧MCA区域脑血流量下降(右侧15.9 ml/100 g/min,左侧22.8 ml/100 g/min)。
病程进展
约1个月后,患者因"构音障碍及右下肢无力"再次入院。影像复查显示左额叶新发脑梗死。
随后病情急剧恶化,出现甲状腺风暴(甲状腺毒症的罕见危重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心动过速、高血压,实验室检测显示极高甲状腺激素水平(fT4 3.91 ng/dl, fT3 10.09 pg/ml)。
术前T2、DWI序列证实左额叶新发脑梗死。
治疗决策挑战
患者急需脑血管搭桥术(血运重建)预防进一步脑梗死,但严重甲状腺毒症显著增加手术风险。
治疗优先级为强化抗甲状腺治疗。经约70天积极干预,甲状腺功能达缓解状态(激素水平复常)。
甲状腺激素及TRAb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手术实施与术后管理
甲状腺功能正常化后,行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 bypass)。
术后早期影像提示左侧MCA供血区高灌注现象(术后脑血流异常增加风险),遂采用巴比妥酸盐昏迷治疗3日以调控脑代谢及血流。
术后恢复平稳,未出现新发缺血或出血并发症。
术后Xe-CT显示左侧MCA区域灌注显著改善(局部脑血流量:26.8 ml/100 g/min),血管通畅
术后20日血管造影证实旁路血管通畅(箭头标示)
术后23日MR复查未见新发缺血或出血性病变
功能预后
入院时神经功能状态: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分(重度残疾)。
术后3个月随访:mRS评分改善至2分(轻度残疾),日常生活活动基本可独立完成。
【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说明】
0分:无症状。
1分:存在症状但无残疾,可完成日常活动。
2分:轻度残疾,无法完成病前活动但生活自理。
3分:中度残疾。
4分:重度残疾,需部分协助但可行走。
5分:严重残疾,卧床且完全依赖照护。
疾病关联与治疗机制
烟雾病与甲状腺毒症被认为存在相似发病机制——非甲状腺毒症烟雾病患者常见甲状腺自身抗体升高。甲状腺毒症可加重烟雾病脑缺血症状,而甲状腺功能正常化可改善病情。
STA-MCA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烟雾病的有效术式。
STA-MCA搭桥术临床应用
该术式通过旁路血管为缺血脑组织提供额外血供。研究证实其对MCA远端血流不足、大血管闭塞致脑灌注不足、烟雾病脑血流改善具有疗效。
手术适应证
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
复杂MCA动脉瘤(含梭形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瘤腔血栓形成、钙化瘤颈或重要分支受累)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如MCA狭窄/闭塞)
技术难点
因涉及显微血管吻合及烟雾病患者脑血管的特殊性,STA-MCA吻合术操作难度较高。
STA-MCA吻合术操作流程
患者仰卧位,头部高于心脏水平并转向对侧。
术前根据颞浅动脉(STA)搏动或超声定位其走行。开颅前游离约8cm血管,保留周围2-3mm软组织,结扎分支。
开颅骨窗约4×6cm。剪开硬脑膜,分离外侧裂,充分暴露MCA受血血管。
在血管闭塞远端选取外膜完好区域作为受血血管,放置临时阻断夹5-10mm。
根据供血血管直径,剪开1.0-1.5mm切口(直口、斜口或直口加边缘扩展)。
肝素盐水冲洗STA并清理远端外膜后,以10-0或9-0显微缝线行供血-受血血管端侧吻合。
术中采用血管超声或荧光造影验证桥血管通畅性。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团
川岛明次教授(Prof. Akitsugu Kawashima)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权威,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主任。
专业领域:脑卒中、烟雾病、颅底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颅内血肿、巨大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
核心专长:脑血管搭桥术、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经验:
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术:1300例
脑动脉瘤夹闭术:1000例
脑血管畸形切除术:500例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450例
开颅脑肿瘤切除术:280例
颅后窝搭桥术、High-flow Bypass技术等
学术任职:
世界知名脑血管搭桥手术专家
日本知名脑血管病手术专家
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八千代医疗中心神经外科主席
日本神经外科学会委员
日本脑卒中协会委员
日本脑卒中外科学会委员
日本急诊医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