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患者来讲一个是不出国门就能得到国际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术,也避免了他长途的奔波、劳累、语言环境不通导致的一些焦虑。巴教授的到来也使我们国际化的合作和进展有了一个大的进步。理念的交流,通过手术和患者整个过程的一个学习,我们很多患者也取得了好的效果,而且使我们在后面有一些类似的患者,我们也采用了这些类似的一些手段、方法、监测等等,也使这些患者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使我们的水平也有的提升。”——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黄煜伦主任
人民好医生(神经肿瘤)“青年典范”专家——苏州大学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黄煜伦主任
黄煜伦主任个人简介
神经外科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各类脑肿瘤临床、基础和教学工作,特别是脑胶质瘤、垂体瘤、颅底肿瘤、转移瘤的治疗;在正常压力脑积水以及复杂脑积水的治疗,注重手术中脑功能的保护,在胶质瘤规范化综合治疗以及免疫治疗(CAR-T细胞)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国内外发表刊物论文60余篇,SCI论文30余篇,较高影响因子16.8分。承担省部级基金共5项。2019年法国巴黎七大学Lariboisière医院颅底肿瘤项目访学。
黄煜伦教授荣获人民好医生(神经肿瘤)展示活动“青年典范”专家称号
2022年11月2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苏州医学中心),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开启一台成人脑瘤示范手术,这台手术由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黄煜伦教授及其神经外科团队协力配合,手术顺利完成。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是INC国际教授来华进行成人疑难脑瘤手术的合作示范基地之一。2021-2023年,受黄煜伦教授邀请,巴教授多次莅临独墅湖医院开展多样化交流合作,包括联合独墅湖神经外科团队救治疑难脑肿瘤患者、开展手术示范教学以及线下一对一咨询。
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示范手术期间,黄煜伦教授曾数次配合巴教授示范教学手术。2023年9月巴教授来华学术交流即将开启,趁此之际INC采访了黄煜伦主任,在和巴教授的多次合作中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感悟?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
INC国际神经外科:1、Car-T治疗被誉为复发,晚期胶质瘤患者的新曙光,作为国内CarT细胞治疗用于脑胶质瘤患者先行者,通过多年来对Car-T的研究,能不能跟我们交流您近期也在临床研究上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您认为Car-T对于哪些病种是一个新希望?
黄煜伦教授:脑胶质瘤的确是一个难以治愈的一个疾病,特别是恶性程度很高的四级胶质瘤,叫做胶质母细胞瘤,光靠手术是无法得到痊愈。因此近年来免疫治疗,特别是Car-T治疗,在很多肿瘤,特别是在血液肿瘤里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因为也有这些生物医药公司跟我们合作,我们把Car-T引进来,作为治疗脑胶质瘤的一个手段。我们通过这4年多的摸索,的确我们发现Car-T细胞这种药物,它是一种活的细胞类型的一种药物,到脑内可以找到肿瘤细胞,它在分泌一些肿瘤坏死因子、伽马干扰素,使肿瘤细胞死亡,使肿瘤缩小,甚至还可以对很多患者都能达到延长生存期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一个结果。
我们这些初期的、一些中期的一些研究也在美国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这两个国际肿瘤年会上也做了初步的报道。越来越多的通用型Car-T也公司也找到我们想做的一些进一步研究。不同的Car-T它有不同的优势,有一些它的排异性会更加低一点,杀伤力会更好一些。的确但是因为一款成熟的药物的研发需要很长的时间,也有需要很多患者的数据的积累。目前我们只是初步看到了一些蛮好的效果,我们国内也有二三十个省市的患者跑到我们苏州来做Car-T试验。现在我们也逐步的往下进一步推进,希望免疫治疗能给晚期的复发胶质瘤患者,甚至初发的胶质瘤患者带来获益。
INC国际神经外科:2、对于胶质瘤患者来说您认为开颅手术会被Car-T取代吗?
黄煜伦教授:开颅手术肯定是重要,目前来讲也是一位的,是远远不可能被替代的。因为一个是开颅手术以后对高级别胶质瘤是可以减少它的肿瘤的负荷,降低到较少。后续的放疗、化疗,甚至我们的免疫细胞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一些是低级别的胶质瘤,边界比较清楚,像2级的、1级的,通过我们一些的手术可以切除的干净。他的预后会相对来讲好很多很多。所以我想目前来看,可能几十年以后开颅手术都不可能被替代。
INC国际神经外科:3、您和巴教授也共事过一段时间,大部分手术您也在场,您认为巴教授的手术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患者来说有什么好处?
黄煜伦教授:巴教授这个手术实际上他是自信的,首先他对解剖的概念、解剖的熟悉程度的高。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做过脑干全部的神经纤维,可能这是在六七十年代就做了,所以对他对脑干这些核团、神经纤维束以及手术入路娴熟于心。另外他的手术的轻柔,这个手稳。二,年龄虽然60多岁了,但是他能开较长的,我们合作开了一台接近12小时的一个手术,他没做任何的休息、喝水或吃饭,体力令人惊讶的好。他还有是有一些不同的器械,他有一些双较电凝,长短不一,但是它的前面是有一些是尖利的一些双击电凝,这把双较电凝它就可以起到一个锐性分离的结果。这不需要我们再换成镊子剪刀进行锐性的剪开。他这把双较电凝头尖,它可以轻轻的就撕开来很多的肿瘤一些结构,它就可以做到一个锐性的分离,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另外,巴教授对我们神经电生理的要求也是严,每一台手术都需要术中电生理的监测,是让我们的电生理师在术中实时保驾护航。这样子确定术后的并发症、术后的后遗症是少的。
三个他也喜欢使用一些术中核磁、术中b超一些技术来确定肿瘤的全切。当然了还有更多的情况下是我们解剖知识的明确,才能更容易对一些微小的肿瘤定位,通过解剖的判断也的准确。
总体来讲,而且巴教授对患者是关心的,术后也是会经常的随访,给我们术后一些意见,如何确定术后的顺利,包括一些我们的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药物的使用,比如说激素的使用。我们现在也学到了很多对一些髓内的肿瘤的全程管理,这些我们也运用在我们日常的一些工作中,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INC国际神经外科:4、作为巴教授定点合作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的领导者,您认为现在团队的合作相较于刚开始的合作有哪些进展?
黄煜伦教授:实际上我们一个神经外科手术,包括我们的麻醉,包括我们的护理团队的配合,以及患者的翻身,一些头架,包括一些体位。巴教授一开始都给我们多的亲自指导,确定我们术中静脉压的不是那么高,确定颅脑的压力下降,这样子才能确定一台手术的。如果一下子给的补液量太大,就会导致脑组织水肿,使这个手术比较困难的进行。另外包括我们体位的摆放,我们有时候一个手术时间长,我们可能要调好多次到使下肢上升中心部位是较低,头又略高一点,这样既确定了颅压的降低,又确定了减少的疏通的静脉血栓。这个也是有意义的一些小技巧。包括术中一些带棉的使用、一些电凝冲水的使用,以及术后对硬膜修补的缝合,它的要求都是高的,要达到术后的水密缝合。实际上他们国外教授从体位的摆放到硬膜缝合,都是亲力亲为的。
正因为巴教授的不断的指导,我们通过30多台的手术配合,现在对这一些需要的这些准备工作,我们都能配合得,也能达到巴教授的一个高的要求。包括体位、开颅以及缝合。我们术后患者无一例感染,恢复得都的快。一般来讲,一些肿瘤病患者都是2天下床,在ICU里面待1天,后来就尽快的回到普通病房早期下床康复。
INC国际神经外科:5、引进巴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对于患者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黄煜伦教授:对患者来讲一个是不出国门就能得到国际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术,也避免了他长途的奔波、劳累、语言环境不通导致的一些焦虑。我们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也有一些宗旨,“国际、创新、”是我们的宗旨。所以在我们附近也有很多的外籍人士。我们还有四五百张的国际病房开展。巴教授的到来也使我们国际化的合作和进展有了一个大的进步。理念的交流,通过手术和患者整个过程的一个学习,我们很多患者也取得了好的效果,而且使我们在后面有一些类似的患者,我们也采用了这些类似的一些手段、方法、监测等等,也使这些患者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使我们的水平也有的提升。
中德神外交流——INC巴教授与黄煜伦主任共同救治患者
2023年9月下旬,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邀请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巴特朗菲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及疑难手术示范。为满足广大神经外科患者的国际就医需求,巴特朗菲教授在独墅湖医院门诊咨询及示范手术正式开启!
国际颅底脑干手术教授巴特朗菲(Helmut Bertalanffy)教授自2022年受聘为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顾问以来,多次受邀来到神经外科开展多样化交流合作,包括联合神经外科团队救治疑难脑肿瘤患者、开展手术示范教学以及线下一对一咨询。巴教授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提供国际前沿的咨询策略和科学系统的治疗方案。借此机会,国内疑难脑瘤患者得以和这位国际脑瘤教授面对面问诊。此外,巴教授还参加了神外沙龙学术会议,与国内神外同仁交流脑干手术经验,共话神经外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