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是什么病?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是由于脑部小动脉的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小动脉直径通常小于500μm,它们在脑血液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闭塞,会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病因?
1.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是小动脉闭塞型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对小动脉的血管壁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内膜增厚,导致小动脉管腔狭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动脉的弹性逐渐降低,血管壁变得僵硬,容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出现波动时,这些微动脉瘤可能破裂,或者小动脉的狭窄部位完全堵塞,从而引发卒中。
2.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血液中的葡萄糖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基化终产物,这些产物会沉积在小动脉血管壁上,导致血管壁的损伤。
同时,糖尿病还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血管舒张功能减弱,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增加了小动脉闭塞的风险。
3. 血脂异常
高血脂特别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水平,会导致脂质在小动脉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使小动脉管腔变窄。而且,不稳定的斑块容易破裂,释放出脂质和炎性介质,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小动脉。
4. 小动脉硬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动脉本身会发生生理性硬化,这是一种自然的老化过程。在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等)和疾病因素的影响下,小动脉硬化的进程会加速。
小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内膜增厚、中层平滑肌细胞变性,从而增加了小动脉闭塞的可能性。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症状表现?
1. 纯运动性轻偏瘫
这是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一侧肢体(包括面部、上肢和下肢)的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言语障碍或视野缺损等其他症状。
肢体无力的程度可以不同,轻者可能只是在精细动作或行走时稍感困难,重者可能会出现完全偏瘫,无法自主活动肢体。这种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
2. 纯感觉性卒中
患者主要出现一侧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感觉减退或丧失。这些感觉障碍通常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如手、脚或半侧身体,不伴有运动障碍。
感觉异常的区域与小动脉的供血区域相对应,这是因为小动脉闭塞导致其供血的感觉神经纤维缺血,引起感觉功能障碍。
3.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患者同时出现肢体无力和共济失调。共济失调表现为肢体运动不协调,如行走不稳、动作笨拙、指鼻试验和跟 - 膝 - 胫试验阳性等。
这种症状的出现是因为小动脉闭塞影响了同时支配运动和协调功能的脑区,导致运动和协调功能障碍并存。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检查方法?
1. 神经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发病初期,CT平扫可能显示正常,但在发病24 - 48小时后,可发现低密度的梗死灶。CT检查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对于判断是否为缺血性卒中以及初步确定梗死部位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早期脑梗死更为敏感,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发病数小时内,DWI就能显示高信号的梗死灶,能够准确地确定梗死的部位、范围和时间进程。同时,MRI还可以通过血管成像(MRA)来观察脑部小血管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
2. 脑血管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TCD是一种无创的脑血管检查方法,可以检测颅内小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频谱形态等。通过TCD可以发现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以及是否存在微栓子信号。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走行和病变情况,包括小动脉的闭塞、狭窄程度、有无侧支循环等。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过敏等,通常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才考虑使用。
3. 血液检查
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引起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的危险因素,如血小板增多、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同时,血液检查还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如在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时,需要根据凝血功能指标来调整药物剂量。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治疗方案?
1.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后的4.5 - 6小时(不同溶栓药物时间窗不同)内,如果患者符合溶栓条件,可以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溶栓治疗的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小动脉的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不符合溶栓条件或错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应尽快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
改善脑循环治疗:通过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丁苯酞,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同时,对于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控,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方法。物理治疗主要针对肢体运动障碍,通过运动训练、按摩、理疗等手段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业治疗侧重于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则是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通过语言训练来改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复发?
1. 复发原因
危险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患者在初次发病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些因素会继续对小动脉造成损害,增加再次发生小动脉闭塞的风险。
血管病变的进展:即使经过治疗,小动脉的血管病变可能仍会继续发展。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会再次形成或增大,血管狭窄程度可能会加重,从而导致卒中复发。
2. 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长期规律地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复发风险。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作用。
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预防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的复发至关重要。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术后护理?(如果进行了血管内介入等手术)
1. 穿刺部位护理
如果患者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手术,如血管内溶栓或血管成形术,术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和血肿形成。
一般需要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一段时间(根据不同的介入操作要求而定),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2.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特别是血压的监测非常重要,因为血压过高可能导致再出血或高灌注综合征,血压过低可能会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
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血压控制目标,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避免血压的大幅波动。
3. 神经系统观察
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肢体运动、感觉、言语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可能提示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再梗死、脑出血等,需要及时处理。
4. 药物管理
按照医嘱正确给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等。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要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
5. 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担心疾病复发或留下残疾。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同时,要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方法,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