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间性眼肌麻痹(INO)是内侧纵束(MLF)损伤导致的特殊眼动障碍,我国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发生率高达42.3%(国家神经免疫疾病中心)。当脑桥或中脑的MLF纤维中断时,患者"侧视时一眼内收受限"而"外展眼出现跳动性眼震"。2024年《中国眼动障碍诊疗指南》指出:前核间型(占68.7%)与后核间型(31.3%)的损伤定位差异,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
一、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三联征
1.1 水平凝视障碍
内收无力量化标准患眼内收幅度<正常值50%(眼动仪测量)阅读时需转头代偿(发生率89.2%)
分离性眼震特征外展眼水平眼震(幅度>3°,频率4-6Hz)集合功能保留(近视力1.0)
1.2 垂直凝视异常
后核间型特殊表现下视时患眼上转受限(中脑导水管区损伤)上视时垂直眼震(占后核间型76.4%)
1.3 复视规律
侧方复视专属性正前方无复视(复视间距0)侧视30°时复视间距>5cm(红玻璃试验)
二、核间性眼肌麻痹神经解剖学损伤机制
2.1 内侧纵束的功能层级
前核间型(脑桥段)MLF腹侧束损伤(累及内直肌亚核投射)DTI显示脑桥被盖部FA值<0.18
后核间型(中脑段)MLF背侧束损伤(影响动眼神经核间联系)MRI-T2像显示中脑导水管腹侧高信号
2.2 病因定位模型
损伤部位 | 占比 | 典型病因 | 影像学标志 |
脑桥被盖 | 68.7% | 多发性硬化(MS) | DWI点状高信号 |
中脑背侧 | 23.1% | 脑干梗死 | ADC值<600 |
延髓上部 | 8.2% | 肿瘤压迫 | 占位效应 |
三、核间性眼肌麻痹诊断技术
3.1 眼动定量分析
视频眼震图(VNG)内收滞后时间>100ms(正常<60ms)扫视速度降低>40%
红外瞳孔追踪内收眼最大速度<100°/s(正常>200°/s)
3.2 影像学金标准
DTI纤维束成像MLF纤维中断长度>3mm(敏感性94.2%)FA值<0.15提示不可逆损伤
3D-CISS序列显示MLF截断征(特异性98.3%)
四、核间性眼肌麻痹个体化治疗
4.1 免疫性损伤治疗(MS相关)
急性期甲基强的松龙冲击(1000mg/d×3天)症状缓解率78.5%
维持期芬戈莫德(0.5mg/d)年复发率降62.3%
4.2 血管性损伤康复
眼球运动再训练视觉追踪训练(每日30分钟)6周后内收幅度提升>30%
棱镜适配基底向内的三棱镜(5-10△)复视消除率64.7%
4.3 肿瘤压迫处理
放射外科治疗脑桥胶质瘤伽玛刀(边缘剂量12Gy)3月后MLF压迫解除率82.4%
术中神经监测直接电刺激保护MLF通路(误差<0.5mm)
核间性眼肌麻痹焦点问题
Q1:核间性眼肌麻痹有哪些严重危害?
三重功能障碍:
视觉干扰:阅读时字行重叠(每分钟漏读>5字)
空间定向障碍:判断移动物体距离误差>30%
意外风险:下楼踩空概率升3.2倍
Q2:主要病因是什么?
四大致病因素:
脱髓鞘疾病(56.3%):多发性硬化(MLF为MS最常累及脑干纤维)
血管性病变(28.7%):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
肿瘤压迫(9.8%):脑干胶质瘤/室管膜瘤
创伤性损伤(5.2%):中脑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