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的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1)临床内分泌检查:现代内分泌学的发展,可直接测定垂体和下丘脑多种内分泌激素,并可通过垂体功能试验了解垂体及靶腺功能状况。对于垂体腺瘤早期诊断、治疗前后的变化、疗效评价、随诊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垂体激素分泌呈脉冲式,受到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多次多地点取样测定并应进行有关垂体功能检查。
(2)影像学检查:随着现代放射学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广泛应用,对垂体腺瘤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
垂体影像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随着年龄增大,垂体大小、形态都将经历变化,认识这种正常变异对于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在新生儿期,腺体呈典型向上突起,并且在TIWI像上,其信号强度较脑干信号高。上述过程大约持续2个月,在这之后,婴儿垂体形态类似于儿童,垂体上缘较平,并且与脑桥呈等信号。垂体这种信号和形态上的变化是与垂体内分泌功能相关的。在儿童时期,垂体腺在全部方向上开始生长,上缘通常呈扁平形或者轻微上突,矢状位高度为2~6mm,此时在性别上没有区分,同时垂体柄也开始生长,但通常小于同期基底动脉直径。在青春期,垂体腺在大小和形态上都将发生较大变化,并且是一生之中体大时期。在女孩其高度可达10mm,而男孩也可达7~8mm。在青春期女孩,垂体通常突到鞍膈上缘,且上缘突起,因此在矢状位或冠状位上呈球形。生理性垂体肥大也见于孕期,垂体可增加重量30%~全切,在MRI图像上,在孕期垂体高度呈线性增长,在孕9月时,垂体高度可达10mm,并且上缘明显向上突起,腺体信号强度增加,类似于青春期时垂体影像。孕期垂体柄也增大,但是其横切面直径不超过4mm。在产后初期,垂体增大达到较大水平。在产后1周时垂体的高度可达12mm。1周以后不论孕妇是否用乳汁喂养婴儿,垂体将迅速回到正常大小和形态。从青少年到中年,无论男性或女性,垂体形态和大小是稳定的。50岁以后,由于内分泌活动减退,垂体将逐渐退化萎缩。
鞍区CT扫描
采用高分辨率薄层(03~05mm)做蝶鞍区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及轴位扫描。垂体微腺瘤CT表现:直接征象为鞍内腺垂体大于3mm的偏心性低密度区,少数肿瘤为等或略高密度,间接征象有垂体窝增大,垂体高度鞍膈饱满或膨隆、不对称、垂体柄偏移或者鞍底。骨质变薄、侵蚀、倾斜或下陷等。少数肿瘤内有低或高密度区为肿瘤囊性变或者肿瘤卒中所致。
MRI检查
MRI能区别微小组织差异,对垂体及肿瘤成像好。一般认为微腺瘤诊断标准为:垂体内有异常信号影:垂体柄向对侧移位超过3mm,垂体较大高径超过10mm,垂体上缘向上突出及鞍底向下膨隆等,80%~90%的微腺瘤在T1像上相对垂体为低信号,在T2像上为高信号。大垂体腺瘤诊断主要依据鞍内异常信号影,及垂体窝扩大等直接和间接影像特征。一般认为在T2像上为等信号者,肿瘤间质纤维成分多,故肿瘤质地硬韧,难以经鼻蝶手术切除。MR1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因此术前判断肿瘤是否侵犯海绵窦对于手术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Knosp等根据鞍底中部冠状面上肿瘤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海绵窦段二者之间连线的位置关系,推断肿瘤是否侵犯海绵窦。根据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分为5级:0级:海绵窦正常,肿瘤的边缘未达到颈内动脉二者内侧壁的连线;1级:肿瘤的边界达到颈内动脉二者管经中线的连线;2级:肿瘤向外侧扩展的程度超过颈内动脉二者管腔中点的连线,但是尚未达到二者外侧壁的连线。3级:肿瘤扩展超过颈内动脉二者外侧壁的连线,海绵窦的内侧腔、上或下腔被肿瘤占据;4级: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完全被肿瘤包裹,海绵窦的任何腔都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