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是什么病?脑垂体瘤是较常见的脑肿瘤之一。它们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8%,约占鞍区肿瘤的95%。垂体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是仅次于脑膜瘤的二大常见颅内肿瘤。垂体瘤的发病率为4.36/10万,可影响全部年龄段。然而,与年龄组的全部脑瘤相比,垂体瘤在生命的一个十年不常见,患病率为1-10%。垂体瘤发生的总体几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分泌性垂体腺瘤在40岁后较为常见。
表现高度依赖于肿瘤是否能够损害激素的内稳态。分泌腺瘤,也称为“功能性”腺瘤,往往出现在临床病程的早期。相反,非分泌腺瘤,也称为非功能性腺瘤,通常在达到临界大小后出现,导致周围的神经元和/或血管结构受压。
垂体位于垂体窝,垂体窝是位于中颅窝的蝶骨体的凹陷处。在前面,该空间被鞍结节所限制,在后面被鞍背所限制,在侧面被从前床突和眶上裂向前延伸到后床突的每一侧海绵窦的内侧壁所限制,视交叉沟是一个浅的凹陷,位于鞍结节和蝶骨缘之间,视交叉位于两条视神经之间。视交叉沟或蝶骨缘的前尖是颅前窝和颅中窝之间的界限。脑垂体是一种硬膜外蛛网膜下结构,呈卵形,由两个叶组成:一个较大的前叶和一个较小的后叶。垂体柄(又名漏斗)为从后叶上表面到下丘脑的上行神经连接提供通路。由于缺乏强大的血脑屏障,脑垂体在对比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现出强烈的增强。
得了垂体瘤需要怎么治疗?
近年来,对这些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和行为的了解使其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更高的治愈率。治疗决定很大水平上取决于腺瘤的类型、临床表现和病变的大小。此外,意外的垂体病变增加了决策过程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可以医学管理的垂体瘤。
处理垂体瘤的一步是区分分泌性和非分泌性的病变。分泌型亚分类是基于肿瘤释放的特定激素。尽管在药物和放射治疗管理的进步,手术仍然被认为是大多数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当需要手术时,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优选的技术,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开颅手术入路。
INC国际教授内镜下经鼻入路全切垂体瘤案例一则
一名37岁的法国女性被发现有位于蝶鞍中央的9mm垂体瘤后,同样选择的也是神经内镜经鼻单鼻孔切除术,医生采用的是当前热门神经内镜“筷子手法”使肿瘤得以完整切除,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内分泌治疗,手术后3年垂体瘤没有复发的迹象,无其他并发症。
术前(红色区域):A、C图位于蝶鞍中央的9mm垂体微腺瘤。B图表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显示了蝶窦的鞍周型气管化。
手术过程:使用筷子手法进行广泛的蝶窦切开术,从手术区域清除血液并解剖假包膜平面,进而完整地切除肿瘤(不分块切除,防止肿瘤残留)
术后(蓝色区域):D图显示垂体瘤被肉眼下完整切除,且完成内分泌治疗。
以上这例的颅底肿瘤神经内镜切除手术均出自一位在神经外科领域大有名气的青年才俊、国际神经内镜开拓者以及被誉为“颅底手术教授”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之手。他同时也是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更是年纪轻轻就当任了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
由于本身神经内镜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近20年才有所发展应用,且很多手术设备都是由国外传入国内,只在少数大型三甲医院才具备此硬件条件,以上能达到如此高切除率且有着较好预后的手术效果,在国内还不多见。
但在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所在的法国历史悠久但技术国际前沿的大学医院之一巴黎Lariboisiere大学医院,这样近乎的高切除率高质量手术案例不计其数。这样的全切水平在该医院术中核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国际仪器的保障护航下已经能够普遍达到。国内垂体瘤患者如果遇到位置疑难手术难度大的治疗困境,可联系INC国际神经外科咨询国际教授治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