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已探讨了儿童开颅手术后需加强营养补充以促进康复的相关内容。康复训练作为患儿术后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样能够显著帮助患儿重建功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延伸阅读:脑瘤术后营养常见问题|儿童开颅术后饮食如何辅助恢复?
作为家长,可以在脑瘤术后帮助孩子进行哪些日常且简便的康复训练?针对患儿术后运动、感觉、认知及语言等功能的恢复,应分别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术后是否需要尽快下床行走?本篇问答将逐一做出解答。
PART 01 脑瘤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神经外科术后康复通常指患儿在经历神经外科手术后,短期内不再需要神经外科特殊干预,但仍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需转入专业康复中心进行系统训练的阶段。该阶段一般开始于术后第2-3个月,主要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语言与认知康复以及吞咽功能康复等。术后康复绝不应采取“观望”态度,而是与手术同等重要的治疗环节,具有以下关键作用:
(1)把握神经功能重塑的“黄金期”:儿童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具有显著可塑性。术后早期(通常是术后6个月内)是大脑功能重组与代偿的关键窗口。及时有效的康复有助于“激活”并训练受损神经通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在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床边被动活动,如翻身和关节按摩;术后1周内可根据具体情况转入康复科或制定居家训练计划。
(2)预防并发症发生: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压疮及肺部感染等“废用综合征”。康复训练能有效避免上述继发性损害。
(3最大程度恢复功能,降低致残风险:手术可能对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造成影响。康复训练旨在通过针对性训练代偿受损功能,强化残留功能,帮助患儿实现生活自理,顺利重返学校和社会。
(4)提升患儿及家庭信心:孩子主动参与训练并目睹自身进步,可显著增强自信心与积极性,同时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形成良性循环。
PART 02 各类功能训练方法
术后康复为一综合性过程,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实施全面评估并制定个体化、针对性方案。康复治疗目标在于最大程度恢复患儿的运动、感觉、认知及语言能力,提升未来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需注意的是,所有训练应在康复治疗师评估与指导下进行,家长避免自行尝试高难度动作,以防造成伤害。
(1)促进「运动功能」恢复:部分患儿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偏瘫、平衡能力下降、肌力减弱、协调不佳等运动功能障碍,需及时开展物理治疗,以期尽快恢复行走、坐站转换、平衡控制等基本运动能力。可开展的运动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及功能性任务练习(如上下楼梯)等。
(2)促进「感觉功能」恢复:主要表现为偏身麻木、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需进行感觉再教育,以重建感觉通路,改善感知能力,避免因感觉障碍导致的意外受伤。家长可用不同材质物品(如毛刷、毛巾、冰袋)刺激患儿皮肤,鼓励孩子抓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感觉寻找类训练。
(3)促进「认知功能」恢复: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注意力、记忆、思维和执行功能方面,需通过作业治疗和认知训练,提升其学习、解决问题与执行日常任务的能力。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进行记忆卡片游戏、拼图、分类任务、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等活动,也可尝试计划与组织多步骤活动(如制作三明治),引导孩子参与执行。
(4)促进「语言功能」恢复:若患儿存在言语与语言障碍,可表现为表达或理解困难、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需尽早开展言语治疗,以改善沟通能力与吞咽安全。具体方法可包括口面部肌肉训练、发音练习、使用图片交流板、阅读理解训练、吞咽姿势调整与食物质地调整等。
PART 03 脑瘤术后是否需要尽快下床行走?
需明确的是,“尽早活动”并不等同于“尽快下床行走”。活动时机与方式必须严格遵循外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在病情稳定后(如引流管已拔除、生命体征平稳),鼓励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下肢活动),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和维持关节活动度。
然而,能否下地活动及何时下地,属于医疗决策范畴,取决于手术具体情况及患儿的整体状况,如体力、平衡能力、肌力及意识水平。此外,还需完成术后影像学检查,由医生确认颅内情况稳定。
科学的康复流程通常遵循“床上活动→坐起(床边垂腿)→站立(辅助支撑)→行走”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让肌力与平衡能力不足的患儿下地行走,极易导致跌倒,引发二次损伤,后果严重。
PART 04 家长可参与的日常康复训练
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孩子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动力。即使顺利出院后,也可在家中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以加速康复进程,为后续可能的辅助治疗奠定基础。但家长仍需与康复治疗师保持沟通,确认各项训练是否适合孩子当前状况。
(1)运动方面:轻柔地为孩子按摩四肢,辅助进行关节屈伸活动。鼓励孩子利用患侧手扶碗、扶瓶或按压橡皮泥。在安全环境下,鼓励孩子尝试自己穿衣、扣大扣子、用勺子进食。
(2)感觉方面:准备一个“感觉箱”,内置米粒、豆子、棉花等不同材质物品,引导孩子用手触摸探索。用粗糙或柔软的毛巾擦拭孩子手臂,请其感知并描述差异。
(3)认知方面:陪伴孩子玩耍。拼图、配对卡片、找不同游戏、简单桌游(如飞行棋)均为良好的认知训练方式。与孩子共读绘本时,可提问“接下来如何”或“为什么”,鼓励其参与制定简单计划,如“我们去公园要带哪些东西?”
(4)语言方面:担任孩子的“解说员”,耐心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当孩子表达不准确时,避免打断或批评,应耐心猜测并说出正确词汇,如“你是想要那个红色的苹果对吗?”还可与孩子一起唱儿歌、念诵童谣。
(5)心理支持:多鼓励、多表扬,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值得肯定。例如:“你今天多走了一步,真棒!”同时保持耐心与积极心态,康复过程常出现平台期甚至暂时倒退,务必保持信心。此外,应营造愉快的训练氛围,将训练融入游戏与日常活动中,减轻孩子的负担感。
总结
儿童术后康复是一场需要爱心、耐心与科学方法支持的漫长过程。首要原则始终是安全第一。所有训练,尤其是运动训练,必须在医生和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核心策略包括早期介入、全面评估、个体化方案与家庭参与。作为家长,应接纳不完美,庆祝微小进步,关注孩子自身的每一步成长。
同时,家长需与患儿的神经外科医生、康复科医生及治疗师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家长始终是孩子康复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与鼓励者,请与孩子共同努力,共渡难关。
* 参考资料:《Pediatric Neuro-On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