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脑膜瘤

脑膜瘤切不切?“懒癌” 可能变 “恶兽”,侵袭范围超乎想象!

发布时间:2025-05-01 08:43:40 | 关键词:脑膜瘤到底切不切?

  当被查出患有脑膜瘤时,很多患者都会陷入纠结:脑膜瘤切不切?如果选择等待,任由肿瘤在体内生长,那么很可能等来的是一个向恶性转变的脑膜瘤,甚至肿瘤还会从颅内生长到颅外。

  脑膜瘤常常被称作“懒癌”,这是因为它大多属于良性肿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在早期的时候症状也比较隐匿,很难被察觉。然而,这种看似“懒惰”的特性,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悄然长大了许多,直到人体的神经代偿系统无法承受时,病情就会突然恶化。

  52岁的Aude,就深受这种所谓良性脑膜瘤的折磨。日常的吃饭、喝水、说话、洗脸、刷牙等简单动作,都会引发她剧烈的疼痛,而她所患的三叉神经痛,素有“天下第一痛”的称号。长期忍受这种痛苦,让Aude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还产生了焦虑和抑郁情绪。更糟糕的是,肿瘤在她的颅内还在快速生长着。

肿瘤如同饕餮般疯狂侵袭着她的海绵窦、颅骨和眼眶区域,随时可能夺走她的视力。

  Aude的肿瘤堪称“跨栏高手”,一经发现,就已经从颅内蔓延到了颅外,生长速度极快,完全不像人们印象中“懒惰”的脑膜瘤。这个肿瘤如同疯狂的侵略者,大肆侵袭她的海绵窦、颅骨和眼眶区域,随时都有可能让她失去视力。面对这样的肿瘤,想要一次性彻底清除难度极大,52岁的Aude也不想承担两次开颅手术带来的风险,那么她该何去何从呢?

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有安全切除的办法吗?

  先来看Aude的术前影像,她的肿瘤起源于海绵窦,在短短6个月内就明显增大。肿瘤不仅向颞窝扩张,还进一步侵占了蝶腭窝和蝶窦。很明显,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刻不容缓!

肿瘤不仅向颞窝扩张,还进一步侵占了蝶腭窝和蝶窦

  但对于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面前也有一道难题。像Aude这种颅内外沟通性生长的复杂脑膜瘤,治疗起来并不简单。福教授经过详细会诊和手术评估后,为Aude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治疗策略:

  首先进行手术,切除海绵窦外的肿瘤,将颅外蝶窦、蝶腭窝的肿瘤全部切除,这样可以减小肿瘤的负荷,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

  海绵窦内的肿瘤与神经、血管紧密相连,如果进行手术切除,很容易损伤颅神经,引发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等并发症,风险较大。所以,福教授建议对海绵窦内的肿瘤采用放疗的方式进行控制。

  为了确保手术方案万无一失,福教授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为Aude实施神外内镜与显微镜“双镜联合”的手术治疗。

  在INC福洛里希教授的主刀下,这场手术采用了“双镜联合”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内镜在纵深和角度方面的优势,以及显微镜下的立体视野和广阔操作空间的长处。医生们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进行双向修补,成功避免了单一手术方式可能存在的不足。最终,不仅实现了肿瘤的近全切除,还保护了Aude的视神经功能,让她成功避开了失明的风险,术后也没有出现新的神经损伤情况。

显微镜下暴露海绵窦外侧壁,注意暴露血管,并进行窦外肿瘤切除

  术后的病理检查证实,Aude的脑膜瘤为生长活跃的I级脑膜瘤,其中Ki-67指标达到了10%。针对这一情况,福教授又为Aude量身定制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方案。经过1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肿瘤没有复发。

神经内镜操作下暴露和切除肿瘤

专注颅底手术的福教授,为何拒绝“一刀切”治疗?

  福教授作为国际颅底手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同时也是INC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在脑膜瘤的研究和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成功完成过众多脑膜瘤手术案例。

  福教授在研究中还发现,部分患者在停用相关孕激素后,脑膜瘤往往会出现稳定甚至缩小的情况,不过这只是个别案例。对于那些已经导致神经功能损害,或者压迫到重要结构的脑膜瘤病例,手术切除依然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从术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到手术过程中采用定制化的手术方案,再到术后定制辅助治疗方案,福教授始终坚持“定制化”治疗理念。这种“定制化”手术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器械,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避免因组织长时间、大面积暴露而引发术后并发症,实现更安全、更广泛的肿瘤切除。而且,针对不同的手术结果,福教授还能为患者“定制”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包括放疗的剂量、时长等,尽可能延缓肿瘤的复发。

福教授仍能够“定制”一份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包括剂量、时长等,以达到尽可能延迟复发的治疗效果

  福教授表示:“我们科室专注于颅底手术,主要治疗一些复杂的颅底脑瘤,像脊索瘤、软骨肉瘤、颅底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另外,对于一些更为少见的疾病,比如表皮样囊肿,我们也有相关治疗经验。”他还提到:“脑膜瘤也是我们的研究领域之一,女性患者使用黄体酮治疗与脑膜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有时候,患者停止使用该药物后,可能就不需要进行手术了,因为这种药物会促进某些脑膜瘤的生长,甚至有可能加速肿瘤复发。”

主要治疗一些复杂的颅底脑瘤,包括脊索瘤、软骨肉瘤、颅底脑膜瘤、神经鞘瘤

  在福教授的研究中,有一个与醋酸环丙孕酮(CPA)相关的脑膜瘤病例。患者在从使用CPA转为使用醋酸甲地孕酮(NOMAC)后,肿瘤进一步增大;而在停用NOMAC后,肿瘤出现了缩小的情况。由此推测,NOMAC对脑膜瘤的作用可能与CPA相似。在目前缺乏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不建议脑膜瘤患者用NOMAC替代CPA。从影像中可以明显看出,即使肿瘤有所缩小,但仍然占据一定空间,需要进一步治疗。

图示:肿瘤体积随治疗方案改变而变化的时间线。每次随访时间对应的磁共振成像(T1 加权、冠状面钆增强)。CPA 为环丙孕酮醋酸酯,NOMAC 为醋酸甲羟孕酮。

脑膜瘤切还是不切?等一等还是尽快治疗?

  脑膜瘤的Ki-67指数是衡量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键指标,该数值越高,说明肿瘤生长速度越快,潜在的恶性倾向也就越明显。患者Aude的脑膜瘤Ki-67指数达到10%,这一数值远远高于典型良性脑膜瘤(通常Ki-67指数<5%),意味着她的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复发风险也更高。

  很多患者会感到疑惑,脑膜瘤既然是“良性肿瘤”,为什么还会出现恶性转变呢?一些研究和自然史研究表明,大多数无症状脑膜瘤的生长速度大约是每年2.4mm。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膜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当瘤体不断增大、症状逐渐明显,或者肿瘤的位置压迫到周围重要结构,比如脑干、视觉或听觉中枢等部位时,更需要通过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肿瘤,通常可以将其完全清除,降低复发和恶化的风险。

  对于脑膜瘤患者而言,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脑膜瘤生长相对缓慢,但在手术治疗上却不能拖延。否则,一旦肿瘤继续增大,侵犯到神经血管,甚至造成神经损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对于脑膜瘤患者而言,肿瘤虽“懒”,手术治疗却不能“懒上加懒”,否则等到肿瘤增大、侵犯神经血管甚至产生神经损伤时,手术早已危机四伏、难上加难。

  需要注意的是,一台成功的手术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手术效果不理想,不仅会让患者承受痛苦,还可能留下难以想象的后遗症。如果第一次手术只是部分切除肿瘤,那么患者很可能还需要再次手术。

成功的手术只有一次

  近年来,福教授多次来到中国,开展学术讲座和培训活动。在中国期间,福教授曾在北京天坛医院为一名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成功实施手术。36岁的小宛在一次体检中偶然发现了脑膜瘤,在这之前,肿瘤一直没有任何症状。面对这个“无声无息”的肿瘤,小宛果断选择接受福教授的手术治疗。术后,小宛恢复得非常好,她感激地说:“我在ICU只待了4个多小时就出来了,第2天就能下床活动,第9天就出院了。手术没有剃头发,现在伤口处都长出头发了,完全看不到伤口。”术后一个月,小宛基本恢复到了患病前的状态。这样出色的治疗效果,也是众多患者期待福教授再次来华的重要原因。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联系方式:
病情简介: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