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脑膜瘤

良性脑瘤切完还会再长吗?脑膜瘤术后13年无复发

发布时间:2025-08-23 08:42:54 | 关键词:良性脑瘤切完还会再长吗?脑膜瘤术后13年无复发

  "医生,这个良性脑瘤切除后还会再生长吗?"这是每位脑瘤患者及家属最为关切的问题。

  治疗脑膜瘤如同棋局对弈,高明的医师不仅着眼于当前"取胜",更注重"长远布局"。若单纯追求"快速彻底",反而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初次治疗必须考虑未来数十年的长期效果,因为首次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回顾1995年的一个临床案例,一场开颅手术或许能给我们提供重要启示:一名48岁男性患者面临严峻挑战——他的脑膜瘤位置险要,紧贴直窦这一大脑核心静脉结构(A)。这不仅使手术完全切除变得困难,更意味着未来复发风险极高。

他的脑膜瘤不仅位置险要——紧贴直窦这一大脑核心静脉结构(A)

  在30年前神经外科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这次手术无疑是一次重大挑战。然而在医师精湛的操作下,在保护重要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了肿瘤(B)。针对少量残留病灶,后续进行了辅助放疗。令人欣慰的是,在超过13年的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持续带来好消息:肿瘤未出现复发(C)。

在保护重要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B)。影像检查:肿瘤没有复发(C)

  而另一个病例的主人公,则没有如此幸运。

  "您已经八十多岁了,为何还要接受手术?"这句话,她并非第一次听到。

  2005年,时年75岁的法国女性卡米尔毅然接受了开颅手术,切除了右侧海绵窦脑膜瘤。11年后,命运再次考验她的勇气——左眼视力开始持续下降,检查发现又一个脑膜瘤正压迫视神经管下侧,威胁着她仅存的视力。

左眼视力开始持续下降,检查发现:又一个脑膜瘤正压迫视神经管其下侧

  86岁高龄的她选择再次手术,身边不乏劝阻之声:"何必再次冒险?安心静养即可。"但她不愿让肿瘤夺走高质量的生活——更何况,经过福教授严谨评估,手术被认为是安全可行的。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教授,福教授)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教授,福教授)在手术中采用内镜辅助下右额下入路肿瘤全切术,实施了精准手术治疗。该手术实现了肿瘤完全切除,达到辛普森II级标准。术后患者视觉功能获得显著改善,同时嗅觉功能保持完好,未出现脑脊液渗漏。

术前及术后磁共振成像。术前preop(A)和术后Postop(C)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术前及术后磁共振成像显示:术前(A)和术后(C)影像证实肿瘤完全切除。

答疑一:如何评估良性脑膜瘤的"切除程度"?

  通常认为良性脑膜瘤复发概率与切除程度密切相关,但肿瘤生物学特性(如生长速率)同样决定复发时间的早晚。

  临床上,脑膜瘤手术的"切除程度"评估通常依赖两种方法:一是术中医师的主观判断,二是术后影像学检查。Simpson分级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脑膜瘤分类方法,对脑膜瘤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复发存在一个常见误区:究竟是既往残留病灶进展,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发?

  间接证据表明,多数"复发"实际上是残留肿瘤的渐进性增大,而"新生复发"相对罕见。

  通常,只要术中评估达到Simpson 1-2级(即包含肿瘤附着点切除或电凝的根治性切除),且术后影像学未见残留,即可将后续出现的肿瘤称为"复发"。Simpson分级中,仅1-2级被视为"根治性切除",3级仅指大体全切而未处理肿瘤附着的硬脑膜。

只要术中评估达到 Simpson 1–2 级(即包含肿瘤附着点切除或电凝的根治切除),且术后影像未见残留,即称后续出现的肿瘤为“复发”。Simpson 分级中,仅1–2 级被视为“根治”,3级仅指大体全切而未处理肿瘤附着的硬膜。

脑膜瘤分级会影响复发风险吗?

  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学标准将脑膜瘤分为3个级别:

  1级脑膜瘤:属于良性亚型

  2级脑膜瘤:具有中等侵袭性行为,通常表现为组织学不典型性

  3级脑膜瘤:表现出侵袭性恶性行为

  WHO分级系统与临床结局相关,因此是制定治疗计划的重要参考。与WHO 1级脑膜瘤患者相比,WHO 2级或3级脑膜瘤患者明显更可能出现侵袭性病变、初始治疗后局部复发,最终导致总生存期缩短。

答疑二:脑膜瘤位置对复发风险的影响

  不同部位的脑膜瘤复发率存在显著差异。肿瘤部位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复发风险:

  其一,易于暴露的肿瘤较易实现根治性切除,而侵犯静脉窦或颅底深部的肿瘤则切除困难;

  其二,特定部位更多反映实现根治切除的"可行性",而非独立于手术策略、技巧与经验的危险因素。通常,颅底深部以及与重要血管密切粘连的部位,更容易在根治程度和肿瘤边界界定方面带来特殊挑战。

  肿瘤部位对复发率的影响还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术中判定为"全切"还是有意保留的"次全切";

  术者的经验与技术。

  对于颅底肿瘤,为彻底切除肿瘤起源并探查被侵蚀的孔道及死角,需扩大骨窗;若肿瘤累及大血管,则可能需要旁路移植或血管重建,这些都直接影响根治程度。现代颅底入路可提供与凸面肿瘤相当的广阔视野,使颅底肿瘤得以更彻底切除。

  因此,尽管复发率随部位变化,但手术根治程度仍是主导因素。

答疑三:同样为"小"肿瘤,为何复发灶更危险?

  即使复发灶体积较小,通常也需要干预,因其较初发的小型脑膜瘤更具生长倾向。与初发肿瘤相比,复发灶更易呈现侵袭性生长:蛛网膜界面可能已被破坏,肿瘤呈斑片状扩展的风险增加。因此,即使影像学仅显示轻微增大,也可能迅速失控。

  无论初发或复发,显微神经外科切除始终是脑膜瘤治疗的基石。手术目标仍然是实现根治性切除,复发灶的手术仍常可获得长期肿瘤控制。

  手术目的可分为"治愈性"与"症状缓解性"。为达到治愈目的,需要积极磨除颅骨或颅底受累的骨性肿瘤;脑膜瘤组织常隐匿于死角及颅神经管内。充分暴露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处理复发灶时。

结论

  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初次手术的切除程度是预测复发的最重要因素;预防复发的必要性不容忽视,只要决定实施肿瘤治疗,就应尽一切努力避免遗留未经处理的肿瘤组织。最后,需要在手术获益与并发症风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