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脑血管瘤

青年女性检出"虫蛀样"脑干肿瘤!8种手术入路破解中脑禁区

发布时间:2025-08-07 10:09:31 | 关键词:青年女性检出"虫蛀样"脑干肿瘤!8种手术入路破解中脑禁区

  此例位于脑干核心区(中脑-脑桥)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呈现类似虫蛀树干的特征性病变斑点,每次出血均可能引发严重神经损伤。

这个盘踞在脑干核心区(中脑-脑桥)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呈现如同被虫蛀空的树干般布满骇人的病变斑点,每一次出血都可能造成可怕的神经损伤。

  INC巴特朗菲教授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专题报告中,展示了这例巨大病变的全切案例:25岁女性术前存在偏瘫及面瘫,经安全全切手术后最终恢复站立能力。

  中脑作为深藏大脑核心的"生命中枢",虽仅拇指大小(1.5-2厘米),却主导视觉、听觉、运动控制、睡眠觉醒及体温调节等关键功能。该区域病变会引发典型"一动三不"综合征:运动障碍、眼球运动不能、意识障碍及痛觉迟钝。

  因中脑位置深在且功能关键,手术入路选择常决定治疗成败。临床经验证实,多数严重术后并发症可通过优化手术入路避免,这要求术者具备三项核心能力:脑干解剖的透彻掌握、肿瘤生长特性的深入认知以及丰富多样的手术入路经验。

巴教授案例中,中<a href='/naoxueguanliu/' target='_blank'><u>脑海绵状血管瘤</u></a>的不同生长形态特征

巴教授案例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生长形态特征

根据每个中脑部分内的确切位置及其轴向和矢状范围对MCM进行位置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这对术后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病变在中脑内部确切位置及其轴向与矢状范围进行定位分型,进而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这对术后效果至关重要。

  INC国际专家巴特朗菲教授在《Mic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midbrain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does lesion depth influence the outcome?》研究中,通过对76例患者的系统分析,首次绘制中脑手术"精准导航图"。采用8种不同手术入路为每例患者定制方案,最终取得显著临床效果——9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该研究不仅证实个体化入路的重要性,更为中脑病变精准治疗树立典范。

扩展阅读:300+成功案例!让这种脑干肿瘤走出禁区,原来手术才是“正解”!

INC国际脑干大咖巴特朗菲教授在研究《Mic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midbrain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does lesion depth influence the outcome?》中,通过对76例患者的深入分析,首次系统性地绘制了中脑手术的“精准导航图”。采用了8种不同的手术入路,为每例患者量身定制合适手术方案,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临床效果——90%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基本情况: 25岁青年女性,偏瘫、面瘫伴共济失调

  诊断: (中脑-脑桥)巨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中脑-脑桥)脑干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影像:中脑、脑桥巨大占位

  术前影像: 中脑及脑桥区巨大占位

  手术结果: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切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切,手术顺利

  术后恢复: 无新增神经功能损伤;术前症状显著改善:肢体瘫痪及面瘫好转,可独立行走;术后5年随访无复发(图片显示患者站立)

无新发神经功能损伤,术前症状明显改善,肢体瘫痪、面瘫好转,能自行行走,治疗效果满意。术后5年随访,无复发,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的女孩已经站了起来。

  手术全切除:预防复发的关键

  个体化手术入路选择至关重要

  对于复杂脑肿瘤或脑血管病变,手术常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是直接清除病灶预防复发的解决途径。手术全切后,低级别或良性脑瘤(如低级别胶质瘤脑膜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可获得良好预后。高级别或恶性脑肿瘤的全切则为后续放化疗奠定基础,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尤其当肿瘤毗邻或位于脑干、丘脑、胼胝体、基底节区等复杂位置时,首次手术直接决定患者生存质量及周期。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顾问、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基于312例手术(截至2022年),总结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要点,临床症状严重者具有手术指征;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精选312例手术(截止到2022年),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要点总结

  偶然发现(静态病变、无症状、无出血)者暂无需手术;

  病情快速进展者需行紧急切除手术(抢救性手术);

  多种手术入路可选,但最短路径未必最佳,特定情况下较长入路更利于功能保护;

  巴教授患者中90%以上预后良好或极佳;

  再出血患者需再次手术。

1、临床症状严重提示有手术指征; 2、偶然发现的(静态的,无临床表现,无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暂时不需要手术治疗; 3、在进展恶化快的病人中,紧急手术切除肿瘤是有益的,相当于抢救性手术; 4、有很多手术入路是可以选择的,但最短到达肿瘤的手术路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术入路选择;有的较长的入路在特定情况下对功能的保护是很好的。 5、根据巴教授手术的患者,90%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良好或极好的预后。 6、再出血的患者应该再次手术

  巴特朗菲教授在《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stem Cavernoma Surgery in 71 Patients》中指出:显微外科手术日益用于治疗症状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其作用不仅在于改善神经症状,更在于维持患者生活质量(QoL)。手术全切可实现良好疗效,目标是在最大程度保功能前提下全切肿瘤,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达成目标至关重要。

德国巴特朗菲教授曾在其另一项研究《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stem Cavernoma Surgery in 71 Patients》中指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有症状的患者,外科治疗的作用不仅是改善神经系统症状,还在于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QoL)。
手术全切除可达到良好效果,很大程度的保功能又要尽可能全切除肿瘤是手术努力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全切除肿瘤和功能保护非常重要。
生活质量改善,精神成分汇总(MCS)。对于预期的患者组(n = 24),术前和术后MCS评分之间通过线连接:MCS恶化(红色),MCS变化在5分以内(蓝色),MCS改善(绿色)。MCS改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意义,P = .015(Wilcoxon符号)

  生活质量改善(精神成分汇总MCS):预期患者组(n=24)术前术后MCS评分连线显示:恶化(红)、变化≤5分(蓝)、改善(绿)。MCS改善具统计学显著性(P=0.015,Wilcoxon符号秩检验)

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KPS)的改进。对于所有患者组(N = 71),术前和术后KPS评分之间通过线连接:KPS恶化(红色),KPS不变(蓝色),KPS改善(绿色)。为了获得更好的可见性,代表个人的线条被小的抖动所抵消。KPS下降7分的10点和1分的20点。44名患者的KPS上升了40分。P = .001(Wilcoxon符号)时,KPS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

  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KPS)改善:全组患者(N=71)术前术后KPS评分连线显示:恶化(红)、不变(蓝)、改善(绿)。为提升可视性,个体连线微调偏移。10例患者KPS下降7分,20例下降1分;44例KPS提升40分。KPS改善具统计学显著性(P=0.001,Wilcoxon符号秩检验)

  脑干虽属"手术禁区",但并非不可手术,关键在于"精准切除"——过度切除致功能损伤甚至残疾,切除不足则增加复发风险。这对术者技术经验提出极高要求。为实现全切康复目标,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需寻求技术精湛的医生主刀。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