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脑血管瘤

INC国际脑血管大咖经验分享: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治疗如何「边拆弹、边铺路」

发布时间:2025-10-31 10:46:31 | 关键词:INC国际脑血管大咖经验分享: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治疗如何「边拆弹、边铺路」

  大脑后动脉梭形动脉瘤属于治疗难度极高的脑血管病变。该病变位于脑干、丘脑等生命中枢附近,形态呈现不规则特征,不仅可能压迫重要神经结构,而且存在随时破裂的潜在风险。

  传统治疗方案包括通过血管内介入或显微手术阻断近端载瘤动脉。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导致较高的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大咖、圣路加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Akitsugu Kawashima)教授研究团队一项发表在《Operative Neurosurgery》上的技术成果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消除动脉瘤,同时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此前,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专家、圣路加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Akitsugu Kawashima)教授研究团队在《Operative Neurosurgery》期刊发表的一项技术成果提供了肯定答案。

高难度的“搭桥”技术——经颞下入路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远端搭桥重建术。

  本文旨在解读这项高难度的血管搭桥技术:经颞下入路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远端搭桥重建术。

单一切口解决双重难题的技术解析

  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是一种罕见但高危的脑血管病变,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其解剖位置深在且毗邻关键功能区,破裂后易引发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神经功能损伤(包括视力障碍、记忆缺失等),甚至导致死亡。

  此类动脉瘤的治疗面临高度挑战性。既往类似的搭桥手术可能需要两个不同手术入路(开颅位置):一个用于处理动脉瘤,另一个用于在更远端位置实施搭桥。

  川岛明次教授特别擅长动脉瘤的搭桥手术治疗。对于大脑后动脉梭形动脉瘤的治疗,他多采用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孤立术与颞浅动脉(STA)搭桥术,并将治疗经验整理发表于学术论文。

  这项文献报道的技术通过单一的颞下入路(在耳部上方开颅),在同一手术视野内依次完成两项任务:

手术入路皮肤切口

手术入路皮肤切口处理

  血管搭桥(血运重建):将头皮上的颞浅动脉(STA)血管游离出来,将其远端与大脑后动脉P3段或后颞动脉(PTA)进行精细吻合,建立新的供血通道;

  动脉瘤孤立(动脉瘤隔绝):在确认新建血管通路血流通畅后,在动脉瘤的远近端分别放置动脉瘤夹,将其彻底排除在血液循环之外。

川岛教授临床实践验证:三例病例治疗结果分析

  在这项初步研究中,三位患有复杂大脑后动脉瘤的男性患者接受了颞下入路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远端搭桥重建术。

​病例一(未破裂动脉瘤)​​

  一位43岁男性患者,右侧P2段梭形动脉瘤保守观察11年间持续增大,破裂风险增高(图A、B)。通过右侧颞下入路,医生成功将颞浅动脉与P3段吻合(图C、D),然后安全地孤立了动脉瘤。术后患者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一年后复查显示新建血管工作良好(图E、F)。

病例 1 :术前影像(A、B)、术中照片(C、D)及术后血管造影(E、F)  A. MRI T2 加权像显示右侧环池内血栓性动脉瘤,压迫梭状回;  B. 三维 CT 血管造影显示右侧 P2 段梭形动脉瘤,颞后动脉及 P3 段起始部自动脉瘤远端发出(圆圈标注);  C、D. 用橡胶片调整从深部向表面走行的 P3 段位置;  E、F.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通过分流血管,右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血流良好,动脉瘤成功行外科孤立术。
病例1详细影像资料:术前影像(A、B)、术中照片(C、D)及术后血管造影(E、F)

A. MRI T2加权像显示右侧环池内血栓性动脉瘤,压迫梭状回;

B. 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右侧P2段梭形动脉瘤,颞后动脉及P3段起始部自动脉瘤远端发出(圆圈标注);

C、D. 用橡胶片调整从深部向表面走行的P3段位置;

E、F.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通过分流血管,右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血流良好,动脉瘤成功实施外科孤立术。

​病例二(破裂动脉瘤)​​

  一位47岁男性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图A),后续检查发现左侧P1-P2段夹层动脉瘤(图B)。情况危急,医生通过左侧颞下入路,选择后颞动脉作为受体(图C、D),成功完成搭桥和孤立术。患者康复出院,一年后恢复至正常状态。

病例 2: 术前影像(A、B)、术中照片(C、D)及术后血管造影(E)  A. CT 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脑桥前池增厚明显;  B. 出血后 18 天血管造影显示左侧 P1-P2 段扩张伴狭窄特征,颞后动脉自狭窄病变远端发出(箭头标注);  C、D. 选择颞后动脉(箭头标注)作为受体动脉,经左侧颞下入路用连续缝合行颞浅动脉 - 颞后动脉吻合;  E. 术后 1 周颈外动脉血管造影显示,通过分流血管,整个左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血流良好(箭头标注)。

病例2详细资料:术前影像(A、B)、术中照片(C、D)及术后血管造影(E)

A. CT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脑桥前池增厚明显;

B. 出血后18天血管造影显示左侧P1-P2段扩张伴狭窄特征,颞后动脉自狭窄病变远端发出(箭头标注);

C、D. 选择颞后动脉(箭头标注)作为受体动脉,经左侧颞下入路用连续缝合行颞浅动脉-颞后动脉吻合;

E. 术后1周颈外动脉血管造影显示,通过分流血管,整个左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血流良好(箭头标注)。

​病例三(合并多种病变)​​

  这位55岁男性患者病情更为复杂,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认知功能障碍就诊,检查发现同时患有颈内动脉狭窄和左侧P1-P2段交界处10×12mm梭形动脉瘤(图A)。他先后接受两次手术:先处理右侧血管狭窄问题,10个月后又通过左颞下入路处理动脉瘤。术后出现短暂性失语,但一周内迅速恢复,长期结果良好(图B)。

病例 3 :术前(A)及术后(B)影像  A. 术前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左侧 P1-P2 段交界处无分支动脉瘤;  B. 术后三维 CT 血管造影显示显示左PCA区域通过旁路(箭头)和PTA(箭头)有良好的血液供应。

病例3详细资料:术前(A)及术后(B)影像

A. 术前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左侧P1-P2段交界处无分支动脉瘤;

B. 术后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左PCA区域通过旁路(箭头)和PTA(箭头)有良好的血液供应。

  对于需要孤立P2段的复杂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如梭形动脉瘤、夹层性动脉瘤),颞下入路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远端搭桥重建术既能解决动脉瘤破裂风险,又能避免缺血并发症,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研究者明确指出,这种手术对主刀医生的显微外科技术要求极高,属于高难度手术,目前仅适用于经过严格筛选的病例。

  虽然技术难度高且病例数有限,但该技术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更精准、更安全的新选择,也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希望。

 

文献资料

Kawashima A et al.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Dis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Bypass through the Subtemporal Approach: Technical Note and Pilot Surgical Cases. Operative Neurosurgery 13:309-316, 2017 DOI: 10.1093/ons/opw033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介绍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团  川岛明次教授

  川岛明次教授作为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专家、圣路加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擅长脑卒中、烟雾病、颅底肿瘤、面部痉挛/三叉神经痛、颅内血肿、巨大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在脑血管搭桥、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方面具有专长。

神经外科手术经验包括:

  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手术:1300例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1000例

  脑血管畸形切除术:500例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450例

  开颅脑瘤切除术:280例

  颅后窝搭桥术、High-flow Bypass技术等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