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儿童头痛,家长通常首先考虑偏头痛、鼻窦炎,或学习压力导致的紧张性头痛。然而在神经外科医生看来,反复头痛有时可能提示更危险的信号——例如一种名为"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的罕见脑血管疾病。
10岁患儿小雅仅表现为头痛症状,脑血流检查结果近乎正常,却被确诊为早期烟雾病。治疗团队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是"等待可能带来的缺血风险",另一方面是"早期手术的不确定性",究竟应该手术还是继续观察?
小雅 10岁 单侧烟雾病
病情阶段:看似普通的头痛发作
10岁女孩小雅自幼偶尔发作剧烈头痛,但无其他不适,从未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抽搐症状。家人曾认为这只是偏头痛或学习压力所致。
直至一次头痛发作特别严重,小雅父母紧急带其就医,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伴基底节区多处流空信号,高度怀疑为"烟雾病"。随后,患者被转诊至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接受进一步诊治。
脑血管造影显示,小雅属于右侧单侧烟雾病,Suzuki分期为II期(或II-III期过渡期)。令人惊讶的是,其脑血流(CBF)检查并未显示明显下降。
这意味着小雅的脑血管已开始出现"堵塞",身体正努力通过侧支血管进行代偿,但目前尚未达到"缺血梗死"程度,唯一症状仅为反复头痛。
术前右侧颈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末端顶部血管呈现烟雾状弥漫性发育,大脑中动脉扩张。
治疗挑战:早期阶段是否手术?何时手术?
尽管小雅仅有头痛症状,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缺血表现",但主治团队认为其头痛很可能与脑灌注不足相关。若等待出现明显缺血事件(如脑梗死)再手术,可能已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或认知损害。
一边是"等待可能带来的缺血风险",另一边是"早期手术的不确定性",团队最终判定:小雅的头痛可能是"隐性缺血"的信号,与其等待出现不可逆脑损伤后再手术,不如尽早干预——不仅可能缓解头痛,还能预防未来缺血发作。
术前Xe-CT显示静息状态无偏侧性(a),注射丹木斯(Diamox)后右侧MCA区域脑血管反应性为14.8%(b)。
手术阶段:搭桥手术改善脑血流供应
医疗团队为小雅实施右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支吻合术(STA-MCA Bypass)。
术中选择大脑中动脉M4段两个皮质分支作为受体血管,颞浅动脉的额支和顶支作为供体血管,使用10-0缝线进行显微吻合。
术中通过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确认血管通畅性,电磁血流仪测量显示STA血流量达52 ml/min,手术获得成功。
术后右颈动脉造影显示,经右侧大脑外动脉的旁路血流通过MCA和ACA供应至灌注较低区域。
右侧颈内动脉正位(a)、侧位(b);右颈外动脉正位(c)、侧位(d)。
术后情况:头痛消失,血管通路通畅
术后小雅恢复顺利,未出现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也无谵妄、抽搐、肢体无力等神经症状。
术后5天及7个月的MRI检查均未发现新发缺血灶。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颞浅动脉通过搭桥血管向颅内供血显著增加,血流重建效果良好。
更令家长欣慰的是:小雅的头痛未再发作,已能正常上学,与同龄儿童一样参加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智力评估也未出现下降。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团川岛明次教授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权威专家、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Akitsugu Kawashima)教授,擅长脑卒中、烟雾病、颅底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颅内血肿、巨大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在脑血管搭桥、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神经外科手术经验:
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手术:1300例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1000例
脑血管畸形切除术:500例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450例
开颅脑肿瘤切除术:280例
颅后窝搭桥术、High-flow Bypass技术等
案例来源:Early surgical treatment benefits early staged pediatric moyamoya disease---single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