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抗癫痫药物可控制约60%-70%的癫痫发作,这意味着30-40%的患儿药物治疗无效,需长期承受反复发作。持续发作可能导致智力下降、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猝死(发生率较常人高24倍)。
作为加拿大及北美小儿癫痫高治愈率保持者,James T. Rutka鲁特卡教授指出:抗癫痫药物无法根治癫痫且存在长期副作用。为实现彻底治疗,及时神经外科手术干预至关重要。
基于多年临床实践,Rutka教授不仅形成颞叶切除术、致痫灶切除术等提升疗效的手术方案,更擅长应用神经调控技术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迷走神经刺激(VNS)是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常用神经调控疗法。为验证其疗效,Rutka鲁特卡教授发表系列研究,从癫痫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多维度证实:术后6个月内发作频率改善的患儿,更易获得长期叠加获益。这提示儿童群体早期添加辅助治疗尤为重要,因发作控制不足可能干扰神经发育,造成终身影响。
迷走神经刺激长期获益研究
Rutka教授研究中发现关键规律:若患儿术后6个月内发作显著改善(早期获益者),后续迷走神经刺激疗效呈1×n式叠加增长;反之,若6个月内无改善(非获益者),后续治疗疗效恒为0×n。这清晰揭示迷走神经刺激疗效受早期获益影响,为儿童难治性癫痫治疗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对迷走神经刺激治疗12个月仍无反应者,转向脑深部电刺激(DBS)可能比优化迷走神经刺激参数更有效
尽管迷走神经刺激参数调整需数月甚至数年,但临床医生可在术后6个月评估早期反应,未获益者及时考虑脑深部电刺激等替代方案
(点击图片查看研究详情)
迷走神经刺激(VNS)后按早期获益分层的长期发作结果
(A)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按早期获益分层,达到治疗反应(发作频率减少≥50%)的儿童比例。早期获益组在各时间点实现治疗反应概率更高。注:"复发"(反应转为非反应)受试者被审查,导致与D图组别数量差异
(B) 早期反应组与非反应组在各随访时间点的刺激参数相似
(C) 按早期获益分层显示:术后6个月后VNS反应率变化不显著
(D) 各时间点治疗反应者(发作减少≥50%)与非反应者(发作减少<50%)总数
迷走神经刺激疗效需多维度评估
既往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研究中,VNS"有效性"常仅以发作频率减少≥50%为单一标准,忽视发作严重程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改善。
Rutka鲁特卡教授另一研究突破此局限,新增发作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两大评估维度,全面解析迷走神经刺激疗效,并探讨其与长期HRQoL的关联:
55.2%患儿发作频率减少≥50%
关键发现:31.9%患儿虽未达频率减少标准,但发作严重程度显著改善
生活质量提升主要与发作持续时间缩短相关,而非发作频率减少≥50%或百分比变化
发作严重程度整体降低与VNS治疗后更高生活质量独立相关
迷走神经刺激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长期变化
迷走神经刺激后癫痫发作频率长期变化
迷走神经刺激后健康生活质量(HRQoL)长期变化
研究来源:
"What defines response to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drug-resistant epileps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the CONNECTiVOS collaboration"
"Long-term outcome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drug resistant epilepsy are driven by early bene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