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偶然发现,这类胶质瘤应如何应对?
"我没有任何症状,怎么会查出脑瘤?"
随着体检普及及磁共振成像(MRI)应用的广泛,偶然检出胶质瘤的几率日益增高。许多患者并无显著症状,日常工作与生活也未受影响。因此,这部分患者常产生疑问:低级别胶质瘤究竟该如何治疗?无症状且不影响生活,是否仍需手术?延迟治疗将带来哪些不利后果?
需特别指出,低级别胶质瘤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这是一种可能表现“突然”的肿瘤,存在突然增大、突然恶化的风险......并且,即使发生恶化,也可能不伴随癫痫发作或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这归因于大脑的代偿能力------可形象比喻为:大脑如同一支足球队,当某位球员(脑区)受伤离场,其他队员会调整战术、补位作战,默默承担队友的职责。一旦超出临界值,整个系统便会“崩溃”!
2023年,INC国际教授在针对偶然发现胶质瘤的研究《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support early resection of incidental IDH-mutated glioma》中明确指出,偶然检出的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仍呈缓慢且持续的生长态势,其年生长速率约为3.5 mm。肿瘤不仅随时间推移体积增大,即使在无症状患者中,恶性转化亦可发生。相关研究还发现,肿瘤在28个月内体积平均增长约20cm³。
近年来,治疗理念正逐步从“观察等待”转向“预防性手术”,其理论基础在于:早期且彻底的手术切除有望延长总体生存期。因此,当前研究推荐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多项研究已分别评估了接受此类预防性手术患者的功能预后、癫痫控制及肿瘤学结局,均证实了早期手术干预的重要性。手术时机越早,肿瘤体积越小,实现全切除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带来更优的预后结局。
令人遗憾的是,研究中1例极端病例迅速进展并发生恶性转化,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该患者由外院转诊,其前一年的随访资料曾被原主管医师判定为“未见进展”。待患者1年后复查时,MRI已提示肿瘤发生恶性转化。此时患者出现了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另一病例的进展同样突然:偶然检出时选择随访,肿瘤体积始终未见增大;然而,第3次随访MRI却意外发现局灶性对比增强,随即决定立即手术。
"我还没有症状,先观察观察再说吧"
许多偶然发现的胶质瘤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误认为病情不严重。然而事实果真如此?经细致检查发现,30-50%的“无症状患者”实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例如记忆、情绪、决断、判断力、工作记忆等方面的障碍。此外,大脑的调节代偿功能决定了并非存在肿瘤就必然引发严重症状,因此也可见肿瘤体积已相当大却仍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大脑的代偿能力越强。即便在成年后,大脑仍具备一定的代偿能力,但年龄越大,代偿能力相对越弱。目前,大脑功能代偿的细胞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当然,这种代偿一旦达到临界值,关键“球员”过度透支,就可能引发“崩盘”,出现显著症状。
"没有什么比健康快乐更重要!"胶质瘤真的可以长期等待吗?
对于当前无症状的低级别肿瘤,许多患者及家属常抱有“再等等、再看看”的心态,主要原因如下:1、“体检查出来的,可能不准确,说不定不是胶质瘤,有可能自行消退,再观察看看。” 2、“没有症状,说明不严重,等有症状了再说吧......” 3、“我现在状态良好,开颅手术风险多大啊,万一做坏了怎么办?” 针对这些疑虑,我们将逐一解答:
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如MRI、CT等)已高度精准,能够清晰识别脑瘤的位置、大小及性质,误诊率极低。而胶质瘤自行消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存在生长恶化的风险。
关于无症状,前文已提及,由于大脑强大的代偿机制,症状的出现常滞后于肿瘤的实际进展,导致许多患者误以为“无症状即安全”。然而,脑肿瘤具有持续生长的特性,一旦错失早期干预的“黄金窗口期”,肿瘤体积增大、级别升高,如同深深扎根的大树,治疗难度将成倍增加------症状越重,手术风险越高,术后功能恢复也越困难。
最后一点,许多患者其实也知晓胶质瘤的一线治疗手段始终是手术。可能因认为开颅手术风险过高,或肿瘤位置特殊,故而迟迟不敢接受手术。但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若能找到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早说做不了,我还一直等什么!"
“每次都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通常生长缓慢,观察即可。但后来我最后一次就诊时,向医生诉说症状严重,请求不行就手术。他们最终坦言,因手术风险过大,故建议继续观察......”14岁的小永一家便遭遇了类似困境。孩子查出脑干胶质瘤,伴有头晕、头痛、梗阻性脑积水......父母永远是最焦心的,他们渴望尽快为孩子解除病痛。谁愿意孩子脑中一直存在一个可怕的肿瘤?孩子年纪尚小,肿瘤总有长大的机会。然而,当时无人愿为孩子手术。为人父母恨不得以身代之,却爱莫能助,总不能自行手术吧......于是只能等待,这一等便是两年多,孩子病情日益加重。得知孩子无法再等时,他们下定决心竭尽所能争取有效治疗,确保孩子术后能正常生活学习。当一家人找到巴教授,并获得教授认为可行手术的详细评估后,最终手术成功实施。孩子平安度过了术后第一年,然后是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我们也见证着他逐渐成长,成为优秀青年!
“没有什么比健康活着更快乐,我不想等!” 与小永一家不同,胶质瘤病友圈中备受关注的周老师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治疗策略。在辗转求医得到无法手术的答复时,他并未选择等待。同样是脑干胶质瘤,肿瘤虽不大,但位置极其棘手。手术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四肢瘫痪,甚至不少患者术后长期昏迷于ICU。他北上求医,遍访各大医院,仍感束手无策。在获得巴教授可手术的评估后,他立即启程,最终肿瘤被安全全切,术后第5天顺利出院。如今总体恢复良好,他自豪地表示:“我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点击阅读:周老师的故事:破脑干"禁区"!32岁周老师述谢谢你让我的生命葱葱郁郁、山花烂漫!
注:两则案例均源自巴教授真实手术案例
后记
面对胶质瘤,恐惧与迷茫在所难免,但请谨记……低级别胶质瘤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通过早期科学干预,大多数患者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又能良好保留生活质量。这并非一场与命运的赌博,而是一次把握主动权的选择。与其在等待中备受煎熬,不如在行动中重获希望。那些勇敢拼搏的患者,正在为自己赢得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