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脑动静脉畸形

复杂脑血管病变治疗案例:颈动脉狭窄合并PCA动脉瘤的分期手术干预

发布时间:2025-07-09 09:02:36 | 关键词:复杂脑血管病变治疗案例:颈动脉狭窄合并PCA动脉瘤的分期手术干预

  55岁男性患者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认知功能障碍就诊。影像学检查发现:

  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引发脑缺血

  左侧大脑后动脉(PCA)P1-P2交界处梭形动脉瘤:尺寸10×12mm

术前 3D-DSA 显示位于左侧 P1-P2 交界处动脉瘤。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手术:

  INC国际脑血管专家川岛明次教授实施右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以改善脑灌注。

第二阶段手术(术后10个月):

  鉴于动脉瘤体积达10×12mm、位于P1-P2交界区、瘤壁形态不规则且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破裂风险显著升高,川岛教授团队决定干预左侧PCA梭形动脉瘤。

  手术方案:经颞下入路行动脉瘤孤立术,并行PCA远端血运重建

  术中发现:P2段远端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故选择颞后动脉(PTA)作为搭桥受体血管

影像学随访结果

  术前影像:3D-DSA显示左侧P1-P2交界处动脉瘤(图A)

  术后影像:3D-CTA证实左侧PCA区穿支血管(箭头)及重建PTA血管(箭头)血流通畅(图B)

A,术前 3D-DSA 显示位于左侧 P1-P2 交界处动脉瘤。  B,术后3D-CTA显示左侧 PCA 区血管穿支(箭头)和重建的 PTA 血管(箭头)血流通畅。

临床结果:

  术后出现短暂性失语,1周内完全恢复

  术后1年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左侧PCA(含旁路血管)血流通畅

STA-PCA搭桥术五大技术难点

  解剖挑战:大脑后动脉深居颅底,毗邻脑干与视觉中枢,术中操作需规避重要功能区

  血管匹配:颞浅动脉(STA)与大脑后动脉(PCA)管径差异显著,需高超显微吻合技术确保吻合口通畅

  血供平衡:PCA供血区涵盖视觉处理中枢,术中需精准控制血流避免短暂性缺血损伤

  操作局限:颅底手术空间狭窄,需避免对周围组织的过度牵拉

  痉挛防控:术中需及时处理血管痉挛(如应用血管扩张剂)

在STA-PCA搭桥手术过程中,血管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影响手术效果。术中处理血管痉挛的措施包括应用血管扩张剂等,但需精准把握药物剂量,以免影响术后恢复。

颞下入路操作规范(川岛教授技术要点)

  术前准备: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达1周

术中管理:

  实施腰大池引流(50-100ml脑脊液)降低颞叶牵拉损伤

  采用多普勒超声定位并标记颞浅动脉额支或顶支

血管处理:

  分离10cm长STA主干移植段

  延长切口至耳廓上方,上抬皮肌瓣暴露Henle棘和颧弓根部

  STA插管后以肝素盐水冲洗管腔

开颅操作:

  颞部开颅形成5-6cm骨瓣

  曲线形切开硬脑膜

动脉暴露:

  牵拉颞叶暴露环池,释放脑脊液(此时关闭腰大池引流)

  定位颞后动脉(PTA)和大脑后动脉P3段近端

血管吻合:

  将STA与PCA-P3段或PTA起始处吻合

  采用10-0单丝线间断缝合或9-0聚丙烯线连续缝合

动脉瘤处理:

  确认吻合口远端血流通畅

  动脉瘤夹夹闭载瘤动脉近端及远端,完成动脉瘤孤立

川岛明次教授背景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团  川岛明次教授

  川岛明次教授(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大咖、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Akitsugu Kawashima)教授)专业领域涵盖脑卒中、烟雾病、颅底肿瘤、脑动脉瘤及脑血管搭桥手术,尤其擅长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