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了解,每次就诊产生的病历和检查资料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通常情况下,这些资料可能被视为抽屉中堆积的纸质文件。但当需要更换主治医生或病情出现变化时,按时间顺序整理完善的记录就成为医生理解病情发展的重要"路线图"。完整病历资料能帮助医生快速掌握病情全貌,使诊断建议更加准确可靠。若关键检查报告丢失,可能增加医生诊疗判断的难度。
因此,花费适量时间系统整理病历资料(包括病程记录、影像资料、报告单、化验单、检查单等),实质是为后续就医流程提供便利。
PART 01 神经外科疾病需保存的资料类型
不同病情患者所需检查项目存在差异。例如脑肿瘤患者常需进行头部CT、MRI检查,而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还需完成颈部血管彩超、CTA/MRA甚至DSA血管造影等检查。无论检查项目如何变化,以下几类资料建议妥善保存:
病情记录:患者或家属手写的症状变化、用药反应等"病情日记"
影像资料:CT、MRI、PET-CT、DSA等影像胶片及电子文件
检查报告: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基础检查,以及视力视野、激素水平等专项检查
病理与基因报告:病理诊断书、基因检测结果等影响治疗方案的关键文件
治疗过程记录:手术记录、出院小结、用药方案等治疗文档
PART 02 病历资料整理方法与技巧
整理病历资料类似于书写健康日记,不需要复杂方法,保持清晰有序即为最佳方式。
分类时序整理法
先将报告单、影像片、化验结果等按类别区分,每类资料按时间顺序排列(近期资料置顶,早期资料置底)。使用文件夹或风琴包分装,标注内容类别和时间标签,便于快速检索。
影像资料保存规范
CT、X光片等影像资料需避免折叠、受潮和暴晒,建议平放于干燥抽屉或专用文件袋,附接医师诊断意见便于对照查阅。
就诊记录连续性管理
建议使用统一病历本连续记录,确保治疗过程、病情变化、用药调整等信息的完整性,避免关键信息遗漏。
定期更新机制
每次检查或治疗后,花费几分钟归档新报告,在病历中补充症状变化记录。这一习惯能保证病历资料与病情进展同步。
个人整理习惯存在差异,有人偏好活页册整理,有人习惯手机拍照存档。没有统一的最佳方法,选择最适合个人习惯的方式即可。
PART 03 国际专家咨询所需材料准备
咨询INC国际教授需准备以下材料:
详细病情描述
从发病至今的完整病情进展,包括:首发症状时间、具体临床表现、初步处理措施、就诊医院及检查结果、医师建议。随后症状的加重、缓解或新发症状情况。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估。当前症状明细及与既往症状的差异对比,要求尽可能详细。
电子版影像资料
患者电子版影像图,优先选择医院直接拷贝的DICOM格式文件。
咨询问题清单
提前准备5-6个最关切的关键性问题。
视频资料拍摄要求(当患者无法面诊时)
(1) 患者自我介绍视频
镜头前陈述基本信息
(2) 功能动作记录
行走功能:全身拍摄,行走距离≥5米(若行走不稳或不能行走需文字说明)
抬腿运动:双下肢交替抬起
站立测试:双上肢平举维持30秒;双手持物,双上肢同时上抬维持10秒
平躺测试:双下肢同时抬起维持5秒
(3) 面部功能记录(头部特写拍摄)
睁闭眼功能:头部固定,直视前方,用力闭眼后睁眼
眼球运动:头部固定,双眼依次向左、右、上、下方向注视,每个方位维持3秒
面部动作:微笑、龇牙、鼓腮;伸舌及左右活动;咳嗽、吞咽动作
(4) 感觉异常记录
若有面部、头部或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需指示具体范围。


胶质瘤
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脊索瘤

沪公网安备31010902002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