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出血是什么病?
蛛网膜下出血,临床上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蛛网膜下出血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颅内动脉瘤: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约占全部病例的50%~85%。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先天性发育缺陷、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壁弹性减弱,管壁薄弱处逐渐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此类动脉瘤在特殊诱因下(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容易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脑血管畸形:特别是动静脉畸形,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动静脉畸形主要是胚胎期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血管壁薄弱,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即可导致破裂出血。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可导致血管壁损伤,形成微小的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在血压急剧波动时容易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外部力量直接作用于头部,导致脑表静脉或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这通常与撞伤、跌伤等因素有关。
其他病因:包括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等)、颅内肿瘤以及抗凝治疗并发症等,均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病例可能经全脑血管造影及脑CT扫描未找到明确原因。
蛛网膜下出血症状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头痛:头痛是突出的症状,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如同炸裂或刀割样,难以忍受。这种头痛通常是整个头部的疼痛,可向颈部、背部放射。其原因是血液刺激脑膜和颅内压增高。
呕吐:呕吐常与头痛同时出现,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意识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嗜睡、昏睡至昏迷不等。意识障碍的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脑膜刺激征:绝大多数病例发病后数小时内出现脑膜刺激征,以颈项强直明显,Kernig征、Brudzinski征可阳性。这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引起颈部肌肉反射性痉挛。
眼底出血:可见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等。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眼底的血液循环。
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短暂意识障碍、畏光、癫痫发作、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如动眼神经麻痹、失语、单瘫或轻偏瘫、感觉障碍等)以及精神症状(如欣快、谵妄、幻觉等)。
蛛网膜下出血检查方法?
对于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及脑膜刺激征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出血原因。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优先选择检查方法。CT扫描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存在高密度影,即出血征象。
头颅MRI:当CT扫描结果阴性或患者处于出血后数天(CT敏感性降低)时,可考虑进行MRI检查。MRI有助于了解出血情况、有无再出血、继发脑梗死、脑积水以及相关病变的严重程度。
脑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出血的具体部位和原因,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脑脊液检查:如果CT或MRI检查未能明确诊断,且临床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通过腰椎穿刺的方式进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血性脑脊液,有助于明确诊断。
眼底镜检查:部分患者在进行眼底镜检查时可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视乳头水肿或视网膜出血,可辅助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出血治疗方案?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注意液体出入量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卧床休息4~6周,减少探视,保持环境安静和避光。避免用力和情绪波动,及时应用镇静、镇痛、镇吐、镇咳等药物。
降低颅内压:对有颅内压增高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治钠血等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临床常用脱水剂降颅压,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也可以酌情选用白蛋白。
防治再出血:为防止动脉瘤周围的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如氨基己酸或氨甲苯酸。同时,对于大多数SAH患者,均应尽早对破裂动脉瘤行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以降低再出血发生率。
防治脑血管痉挛: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口服或静脉使用,有助于防治脑血管痉挛。此外,还可选用胶体溶液等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防治脑积水:轻度的急慢性脑积水可给予乙酰唑胺治疗;还可选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对于严重的脑积水患者,可考虑进行脑室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术或脑脊液分流术治疗。
蛛网膜下出血复发?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复发风险较高,特别是动脉瘤未得到妥善处理的患者。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预防措施包括: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变,如动脉瘤复发或新发病变。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避免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控制和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心理支持与康复训练: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经历疾病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此时,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同时,适当的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蛛网膜下出血术后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护理同样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4~6周,头偏向一侧,以防止颅内再次出血。在卧床期间,患者需要定时翻身,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注意饮食: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增高。
控制血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并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是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关键措施之一。
观察病情变化:术后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同时,家属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定期复查与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或病变复发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表现多样且严重。对于该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术后护理也至关重要,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密切配合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