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脉络丛肿瘤

脉络丛肿瘤如何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发布时间:2025-05-28 11:46:48 | 关键词:脉络丛肿瘤如何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在神经外科领域,准确诊断脉络丛肿瘤一直是个不小的挑战。这类肿瘤起源于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由于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和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存在相似之处,稍有不慎就容易误诊。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还是被疾病困扰的患者,深入了解脉络丛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都对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与实际病例,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脉络丛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一、脉络丛肿瘤的基础认知​

1.1肿瘤起源与病理类型​

  脉络丛肿瘤的根源在脑室系统内的脉络丛组织。这一特殊结构由富含血管的软脑膜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日常负责脑脊液的产生和调节工作。一旦脉络丛上皮细胞出现异常增殖,就可能发展为脉络丛肿瘤。​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脉络丛肿瘤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级)最为常见,约占脉络丛肿瘤病例的60%-70%。这类肿瘤细胞形态与正常脉络丛上皮细胞较为相似,生长较为缓慢,边界也相对清晰。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I级)则表现出细胞异型性增加,细胞分裂象增多的特点,具备一定的侵袭性。而脉络丛癌(WHO III级)属于高度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极易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对患者健康威胁极大。​

1.2流行病学特点​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脉络丛肿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占比相对较低,大约在0.4%-1.0%之间。不过,其发病年龄分布有着显著特征,约70%的患者为儿童,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在成人患者群体里,脉络丛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并且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而儿童患者的肿瘤则常见于第四脑室,少数出现在第三脑室。另外,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在儿童患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脉络丛肿瘤与常见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2.1脉络丛肿瘤vs室管膜瘤:影像学“桑椹状”强化差异​

  室管膜瘤同样起源于脑室系统,在临床诊断中常常与脉络丛肿瘤混淆,不过二者在影像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MRI检查是鉴别这两种肿瘤的重要手段。以脉络丛乳头状瘤为例,在MRI增强扫描图像中,它通常会呈现出独特的“桑椹状”强化特征。这是因为肿瘤由众多乳头状结构组成,增强后显现出凹凸不平、分叶状的外观,而且肿瘤内部血管丰富,强化效果均匀且显著,边界相对清晰。反观室管膜瘤,其强化方式多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也不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常沿着脑室壁生长,形态不规则,尤其是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还会通过侧孔或正中孔向脑室外生长,形成“塑型性”改变。​

  在CT影像表现上,脉络丛肿瘤大多呈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约40%-50%的病例会出现钙化现象;而室管膜瘤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内部囊变、坏死区域较为常见,钙化情况相对少见。医生通过对这些影像学特征的细致分析,并结合肿瘤的发生部位,就能有效区分脉络丛肿瘤和室管膜瘤。​

  曾有一位12岁患者因头痛、呕吐就诊,MRI显示第四脑室有异常强化肿块。起初,医生怀疑是室管膜瘤,但仔细观察发现,肿块呈现出“桑椹状”强化,与典型室管膜瘤的强化方式不同。进一步检查后,最终确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

2.2脉络丛囊肿vs肿瘤:胎儿期超声的鉴别要点​

  在胎儿期的超声检查中,常常会发现脉络丛囊肿,因此准确鉴别它与脉络丛肿瘤十分关键。脉络丛囊肿多属于良性病变,一般在妊娠14-24周出现,超声下表现为脉络丛内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直径通常小于10mm。大部分脉络丛囊肿会在妊娠晚期自行消失,基本不会影响胎儿发育。​

  而胎儿期的脉络丛肿瘤较为罕见,超声图像中表现为脉络丛区域的实质性肿块,回声不均匀,内部能够探测到丰富的血流信号。而且,肿块形态不规则,可能会压迫周围脑组织,进而导致脑室扩张等情况。同时,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比如头围增大、颅内结构紊乱等。通过动态观察囊肿或肿块的大小、形态变化,并结合其他超声指标,就能实现两者的有效鉴别。​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孕妇在产检时,超声发现胎儿脉络丛区域有一个约8mm的无回声区,医生初步判断为脉络丛囊肿,并建议定期复查。后续检查中,该无回声区逐渐缩小,最终在妊娠晚期消失,证实了最初的判断。与之不同,另一位孕妇的胎儿在超声检查中,显示脉络丛区域存在一个实质性肿块,且伴有血流信号和脑室扩张,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脉络丛肿瘤。​

2.3脑膜瘤vs脉络丛肿瘤:好发部位与血供差异​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在影像学上同样需要与脉络丛肿瘤进行鉴别。脑膜瘤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蝶骨嵴等部位,与脑膜联系紧密,在影像学上常可见“脑膜尾征”,也就是肿瘤附着处的脑膜会呈现鼠尾状强化。脑膜瘤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脑膜动脉,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且均匀,内部偶有钙化,但钙化发生率低于脉络丛肿瘤。​

  脉络丛肿瘤则主要位于脑室系统内,与脉络丛关系密切,血供来源于脉络膜动脉。在MRI影像中,脉络丛肿瘤周围可见脑脊液环绕,而脑膜瘤通常与脑组织分界不清晰,没有明显的脑脊液间隙。此外,脑膜瘤在CT上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相比之下,脉络丛肿瘤的密度更不均匀,囊变、坏死区域更为常见。综合肿瘤好发部位、血供来源以及影像学特征,便能准确区分二者。​

2.4脑出血vs肿瘤卒中:CT值的动态变化​

  当脉络丛肿瘤发生瘤内出血,也就是肿瘤卒中时,需要与单纯脑出血进行鉴别。在发病初期,两者在CT影像上都会呈现高密度影,但随着时间推移,CT值会出现不同变化。​

  单纯脑出血在急性期(发病72小时内),血肿呈现均匀高密度影,CT值大约在60-80Hu;到了亚急性期(发病3天-2周),血肿边缘开始吸收,密度逐渐降低;进入慢性期(发病2周后),血肿进一步吸收,最终形成低密度软化灶。而脉络丛肿瘤卒中,除了有出血表现外,还能观察到肿瘤的实体部分。在CT影像中,肿瘤实体部分多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与血肿混杂在一起。随着时间延长,肿瘤实体部分的密度不会像血肿那样明显下降,通过动态观察CT值的变化以及肿瘤实体的存在,就可以鉴别两者。​

  曾经有一位患者突发头痛,CT显示脑内有高密度影,当地医院最初按照脑出血进行治疗。然而,2周后复查发现,病灶不仅没有明显吸收,反而出现了强化现象,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脉络丛肿瘤卒中。​

三、基于脉络丛肿瘤病理机制的鉴别诊断要点​

3.1组织学形态差异​

  在病理检查过程中,脉络丛肿瘤与其他相似疾病在组织学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肿瘤细胞呈单层或假复层排列,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典型的乳头状结构,细胞形态较为温和,核分裂象少见。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细胞排列更为密集,核分裂象增多(≥2个/10高倍视野),部分区域会出现细胞异型性。脉络丛癌的细胞分化程度差,呈片状、巢状分布,核分裂象显著增多(≥5个/10高倍视野),并且可见坏死灶。​

  与之对比,室管膜瘤的肿瘤细胞会形成菊形团或假菊形团结构,细胞围绕血管或空腔排列,这与脉络丛肿瘤的乳头状结构截然不同。脑膜瘤细胞形态多样,常见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等,细胞排列成漩涡状或片状,不存在乳头状结构。通过仔细观察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就能准确判断肿瘤类型。​

3.2免疫组化标志物分析​

  免疫组化染色是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脉络丛肿瘤表达一些特异性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CK)、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上皮膜抗原(EMA)。CK在脉络丛肿瘤细胞中呈弥漫阳性表达,TTF-1在正常脉络丛组织和脉络丛肿瘤中均有表达,有助于与其他神经系统肿瘤进行鉴别。EMA在脉络丛肿瘤中呈特征性的点状或颗粒状阳性表达。​

  室管膜瘤通常表达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蛋白,部分病例也会表达EMA,但表达模式与脉络丛肿瘤不同。脑膜瘤则表达波形蛋白和EMA,部分脑膜瘤还表达孕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免疫组化标志物,能够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四、特殊类型脉络丛肿瘤的鉴别诊断​

4.1遗传性肿瘤:Li-Fraumeni综合征的筛查要点​

  Li-Fraumeni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TP53基因突变引发。患有该综合征的患者,发生多种恶性肿瘤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其中就包括脉络丛癌。对于年轻的脉络丛癌患者,尤其是同时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骨肉瘤、肾上腺皮质癌等)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患有Li-Fraumeni综合征的可能。​

  在筛查过程中,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病史,了解家族中是否存在早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其次,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查看TP53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一旦确诊为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及其家族成员都需要定期进行肿瘤筛查,检查项目包括脑部MRI、乳腺超声、胸部CT等,以便能够早期发现肿瘤,及时进行治疗。​

4.2儿童与成人脉络丛肿瘤的鉴别重点​

  儿童和成人的脉络丛肿瘤在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大多以第四脑室脉络丛肿瘤为主,首发症状通常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像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这主要是因为肿瘤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而成人患者的肿瘤更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可能仅仅表现为轻微的头痛、头晕。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才会出现癫痫发作、肢体无力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方面,儿童患者需要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儿童常见的脑肿瘤进行区分;成人患者则要与脑膜瘤、转移瘤等相鉴别。此外,儿童患者的肿瘤生长速度相对更快,恶性程度也较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地应对。​

五、脉络丛肿瘤的诊断流程与要点​

5.1如何精准确诊脉络丛肿瘤?​

  精准确诊脉络丛肿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首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神经系统查体是诊断的基础。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是否伴有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并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检查、肌力检查、反射检查等。​

  其次,影像学检查不可或缺。MRI检查是诊断脉络丛肿瘤的首选方法,它能够清晰呈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还能准确显示肿瘤的强化特征。CT检查可以辅助观察肿瘤的钙化情况和骨质改变。对于怀疑存在脑脊液播散转移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全脊髓MRI检查。​

  最后,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步骤。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采用立体定向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病理检查不仅能够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还能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5.2诊断方法中MRI和脑脊液检查的作用​

  MRI在脉络丛肿瘤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进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清晰展示肿瘤在脑室系统内的具体位置,以及与脑室壁、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不同序列的MRI图像,如T1WI、T2WI、FLAIR、增强扫描等,可以提供肿瘤的信号特征、血供情况、强化方式等信息,有助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脑脊液检查对脉络丛肿瘤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细胞数增多,且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检查中,蛋白含量通常会升高,这是由于肿瘤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或者肿瘤细胞分泌蛋白所引起。此外,脑脊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若能发现肿瘤细胞,对诊断具有确诊意义,但该方法的阳性率相对较低。通过综合分析脑脊液各项指标,并结合影像学表现,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5.3患者需要定期做哪些检查?MRI和脑脊液检查的频率?​

  对于确诊的脉络丛肿瘤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至关重要。MRI检查是主要的复查手段,在手术后的前2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头部MRI检查,以便及时观察肿瘤是否复发、有无残留,以及是否出现新发病灶。2年之后,若病情稳定,可将检查间隔延长至每6-12个月一次。​

  脑脊液检查的频率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存在脑脊液播散风险,或者术后脑脊液循环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定期进行脑脊液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和脱落细胞学检查。一般在术后3个月进行首次脑脊液检查,如果结果正常,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若发现异常,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检查频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脉络丛肿瘤诊断中的常见问题与挑战​

Q1:脉络丛肿瘤容易误诊吗?​

  由于脉络丛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似,在实际诊断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时,很容易被误诊为偏头痛、颅内感染、脑积水等疾病。另外,一些发生在少见部位的脉络丛肿瘤,比如桥小脑角区、鞍上区的肿瘤,更容易与该部位常见的肿瘤,如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相混淆。​

  为了降低误诊率,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且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同时,提高对脉络丛肿瘤的认识和警惕性,对于不典型病例开展多学科讨论,也是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

Q2:脉络丛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脉络丛肿瘤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良性或恶性,根据WHO分级,其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级)属于良性肿瘤,生长较为缓慢,若能通过手术完整切除,预后通常较好,复发率也较低。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I级)具有一定的侵袭性,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术后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辅助放疗。脉络丛癌(WHO III级)则是高度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极易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即便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依然较低。​

Q3:脉络丛肿瘤如何诊断?

  诊断脉络丛肿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分析,分三步走:

  临床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头痛、呕吐、头围增大(儿童)、肢体无力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和进展。例如,儿童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头围异常增大或频繁呕吐,需警惕第四脑室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MRI:是首选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如侧脑室三角区、第四脑室)、形态(乳头状、分叶状)及强化特征(如“桑椹状”均匀强化提示脉络丛乳头状瘤)。

  CT:辅助观察钙化(脉络丛肿瘤钙化率约40%)和脑积水程度,对胎儿期肿瘤筛查有重要价值。

  全脊髓MRI:怀疑脑脊液播散时(尤其脉络丛癌),需排查脊髓表面转移灶。

  病理确诊:通过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活检获取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标记(CK7、S100阳性),并排除室管膜瘤(GFAP阳性)或脑膜瘤(波形蛋白阳性)。

Q4:脉络丛肿瘤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如何避免误诊?

  最易混淆的疾病包括:

  室管膜瘤:鉴别点在于强化方式(室管膜瘤多不均匀强化)和好发部位(儿童更常见于第四脑室)。

  脑膜瘤:依赖“脑膜尾征”(脑膜瘤特有)和血供来源(脑膜动脉vs脉络膜动脉)。

  脑出血:动态观察CT值变化,肿瘤卒中可见强化的肿瘤实体,而脑出血密度随时间逐渐降低。

  避免误诊的关键是多模态影像结合病理:MRI增强扫描显示特征性强化模式,结合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如β-HCG、AFP),必要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尤其是儿童和罕见部位肿瘤。

Q5:儿童和成人脉络丛肿瘤的诊断有什么不同?

  两者在发病部位和症状上差异显著:

  儿童:70%发生于第四脑室,早期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呕吐、头围增大),易被误诊为脑积水;MRI需重点观察第四脑室出口是否梗阻,同时排查Li-Fraumeni综合征(年轻患者合并多发肿瘤家族史时)。

  成人: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早期症状隐匿(轻微头痛、癫痫),MRI需与脑膜瘤、转移瘤鉴别,增强扫描显示肿瘤与脉络丛紧密相连是重要依据。

  儿童患者更需关注生长发育指标(如头围、囟门张力),而成人需结合年龄、肿瘤标志物(如CEA排查转移癌)综合判断。

Q6:怀疑胎儿有脉络丛肿瘤,孕期该如何检查?

  胎儿期主要依赖超声和MRI:

  超声:妊娠14-24周筛查,若发现脉络丛区域实性肿块(非无回声囊肿)、血流信号丰富或脑室扩张(直径>10mm),需警惕肿瘤可能。

  胎儿MRI:超声怀疑肿瘤时进一步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块与脑室结构的关系,评估是否合并脑积水或其他颅内畸形。

  需注意:单纯脉络丛囊肿(直径<10mm、无血流)多为良性,定期随访即可;若为实性肿块,建议产后尽快行新生儿MRI和病理活检。

Q7:脉络丛肿瘤患者为什么需要定期做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有两大核心作用:

  诊断辅助:肿瘤细胞脱落至脑脊液中(尤其脉络丛癌),细胞学检查若发现异型细胞可确诊播散转移。

  复发监测:术后定期检测脑脊液蛋白含量、细胞数,若蛋白持续升高或出现新的异常细胞,提示肿瘤复发或残留。

  推荐频率:术后3个月首次检查,之后每6-12个月1次,持续5年;若合并脑脊液播散,需每3个月复查。

Q8: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的脉络丛肿瘤有什么特点?

  这类患者(TP53基因突变)的脉络丛肿瘤多为恶性(脉络丛癌占比高),且具有以下特征:

  发病早:平均确诊年龄<18岁,常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骨肉瘤)。

  易复发:即使手术全切,脑脊液播散风险比普通患者高3倍,需终身MRI监测(每年1次全脑+全脊髓扫描)。

  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中有≥2例早发性恶性肿瘤(<50岁)时,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阳性者需从婴儿期开始定期筛查。

脉络丛肿瘤的鉴别诊断总结

  脉络丛肿瘤的鉴别诊断如同拼图游戏,需要临床医生整合症状、影像、病理的每一块“碎片”。对于患者而言,牢记关键信号(如儿童头围异常、成人不明原因头痛)、选择多模态影像检查、重视病理确诊,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脉络丛肿瘤诊断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