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丛肿瘤作为起源于脑室脉络丛上皮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病理类型与临床症状、预后密切相关。2024 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脉络丛肿瘤年发病率为 0.3-0.5/10 万,其中儿童占比达 78%,成人仅占 22%,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表型差异显著。
脉络丛肿瘤病理分类
根据 2021 年 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脉络丛肿瘤分为三级:
(1)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 级,良性);
(2)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I 级,交界性);
(3)脉络丛癌(WHO III 级,恶性)。
分子病理研究显示,TRAF7 基因突变在 WHO I 级肿瘤中发生率达 62%,而 MYC 扩增在 WHO III 级肿瘤中占比 45%,这种分子差异直接影响临床症状的侵袭性。
解剖分布与病理类型关联
侧脑室是最常见发病部位(48%),其中 WHO I 级肿瘤占 75%;
第四脑室发病者以 WHO II-III 级为主(63%),更易引发脑脊液循环梗阻;
第三脑室肿瘤仅占 8%,但恶性比例更高(WHO III 级占 52%)。
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 级)的良性特征
病理组织学特征
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被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核分裂象罕见(<2 个 / 10HPF);
免疫组化显示 CK7、EMA 阳性,Ki-67 增殖指数<5%,提示低增殖活性;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和纤毛结构,与正常脉络丛上皮相似。
临床症状的温和进展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89%):多为慢性钝痛,晨起加重,呕吐后缓解;
头围增大(婴幼儿 78%):前囟膨隆,头围增长超过同龄儿第 98 百分位;
视乳头水肿(65%):长期可致视力下降,但进展缓慢。
局灶神经功能障碍:
侧脑室肿瘤:对侧肢体轻度乏力(42%),感觉异常(31%);
第四脑室肿瘤:步态不稳(56%),共济失调,与小脑受压相关。
特殊表现:约 15% 患者因肿瘤过度分泌脑脊液,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持续性头晕、记忆力减退。
影像学典型征象
CT:脑室内分叶状肿块,70% 可见钙化,密度均匀,无周围水肿;
MRI:T1WI 等信号,T2WI 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无侵袭性生长表现;
脑脊液动力学:Cine MRI 显示肿瘤周围脑脊液流速正常,仅机械性阻塞时流速降低。
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I 级)的交界性特征
病理组织学过渡特征
乳头状结构紊乱,细胞异型性增加,核分裂象 2-5 个 / 10HPF;
局灶性坏死或出血,Ki-67 增殖指数 5%-10%;
免疫组化仍保留 CK7 阳性,但 EMA 表达减弱,P53 突变率 15%-20%。
症状的进展性加重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频率增加(每周>3 次),程度加重,常规止痛药效果差;
呕吐变为顽固性(每日≥2 次),与肿瘤反复阻塞脑脊液通路相关;
视乳头水肿伴出血(38%),提示病情进展。
神经功能损害加速:
肢体肌力下降速度加快,3 个月内肌力从 5 级降至 3-4 级;
认知功能减退:成人患者出现工作记忆下降(MMSE 评分<26 分),儿童出现学习成绩倒退。
脑脊液播散早期迹象:约 22% 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Kernig 征阳性,提示肿瘤细胞脱落至脑脊液。
影像学侵袭性征象
CT:肿瘤密度不均,偶见囊变,钙化减少(45%);
MRI:T2WI 可见肿瘤周围轻度水肿带(水肿指数<2),增强后强化不均匀;
脑脊液播散筛查:MRI 增强扫描可见脑沟、脑池线状强化(18%)。
脉络丛癌(WHO III 级)的侵袭性症状
病理组织学恶性特征
乳头状结构消失,呈实性或筛状排列,核分裂象>5 个 / 10HPF;
广泛坏死,Ki-67 增殖指数>10%,MYC 或 MYCN 扩增常见(45%);
免疫组化显示 CK7 阳性减弱,Vimentin 阳性,P53 强阳性(突变率 60%)。
急性进展的临床表型
颅内压增高危象:
突发剧烈头痛(VAS 评分>8 分),伴意识模糊(GCS 评分<12 分);
喷射性呕吐频繁发作(每小时≥1 次),提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瞳孔改变(一侧散大),脑疝前驱表现,需紧急处理。
广泛神经功能损害:
偏瘫或四肢瘫(63%),肿瘤侵犯基底节或脑干;
癫痫发作(41%),皮层受侵或缺血所致;
下丘脑功能障碍:高热、尿崩症(28%),肿瘤侵犯第三脑室。
脑脊液播散典型表现:
背痛伴下肢无力(35%),脊髓种植转移;
脑膜广泛受累:持续发热(38-39℃)、全身乏力,脑脊液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影像学恶性征象
CT:肿瘤呈混杂密度,出血坏死常见(58%),无钙化;
MRI: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周围重度水肿(水肿指数>3),增强后不规则强化;
脑脊液播散证据:全脑 + 全脊髓 MRI 显示多发结节状强化(32%),CSF 细胞学找到肿瘤细胞(25%)。
不同病理类型的脉络丛肿瘤鉴别诊断
症状演变速度差异
病理类型 | 症状进展速度 | 从首发到严重症状时间 |
WHO I级 | 缓慢(数月至数年) | >12 个月 |
WHO II级 | 中等(数周到数月) | 3-6 个月 |
WHO III级 | 快速(数天到数周) | <1 个月 |
影像学特征对比
肿瘤边界:WHO I 级清晰(90%),WHO II 级模糊(65%),WHO III 级浸润性(82%);
水肿程度:WHO I 级无水肿(75%),WHO II 级轻度(60%),WHO III 级重度(78%);
播散证据:WHO I 级无(95%),WHO II 级偶见(18%),WHO III 级常见(32%)。
分子标志物辅助诊断
TRAF7 突变:WHO I 级 62%,WHO II 级 15%,WHO III 级 5%;
MYC 扩增:WHO I 级 0%,WHO II 级 10%,WHO III 级 45%;
Ki-67 指数:WHO I 级<5%,WHO II 级 5%-10%,WHO III 级>10%。
特殊人群的脉络丛肿瘤病理类型症状差异
儿童患者特征
年龄分布:
0-3 岁:WHO I 级占 80%,以头围增大、囟门膨隆为主要表现;
4-12 岁:WHO II 级比例上升(35%),出现学习困难、步态异常;
>12 岁:WHO III 级占比 25%,症状类似成人,进展更快。
特有症状:落日征(65%)、头围增长曲线突破 3 条百分位线,提示快速进展脑积水。
成人患者特征
首发症状:
WHO I 级:慢性头痛(68%)、记忆力下降(42%);
WHO III 级:急性偏瘫(51%)、癫痫大发作(34%),易误诊为脑卒中;
误诊陷阱:成人 WHO III 级肿瘤常伴脑实质侵犯,影像学类似高级别胶质瘤,需病理确诊。
脉络丛肿瘤病理分类常见问题
1. 脉络丛肿瘤是良性肿瘤吗?
脉络丛肿瘤良恶性取决于病理类型:
良性可能: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 级)占 60%-70%,手术全切后预后良好,5 年生存率超 90%;
恶性风险:脉络丛癌(WHO III 级)占 10%-15%,易复发和播散,5 年生存率 40%-50%;
交界性类型: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I 级)占 20%-30%,有复发可能,需长期随访。
关键鉴别: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温和;恶性肿瘤进展迅速,伴播散转移,病理检查是金标准。
2. 脉络丛肿瘤可以保守治疗吗?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特定情况:
绝对禁忌:WHO II-III 级肿瘤必须积极干预,否则平均生存期<1 年;
相对适应证:
(1)WHO I 级微小肿瘤(直径<1cm),无症状者可观察,每 6 个月 MRI 复查;
(2)高龄或严重基础疾病无法手术者,可行脑室分流缓解脑积水,但需警惕肿瘤进展;
治疗原则:绝大多数脉络丛肿瘤需手术切除,良性肿瘤全切后可不需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术后需化疗或放疗。
脉络丛肿瘤病理分类总结
脉络丛肿瘤的病理类型是决定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核心因素。从 WHO I 级的温和进展到 WHO III 级的急性侵袭,症状差异反映了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本质。2025 年《自然・肿瘤》发表的分子分型研究显示,基于 TRAF7、MYC 等基因特征的精准分类,可进一步细化预后评估,使高危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