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孔周围的解剖区域是颅底的关键区域之一。重要的骨骼、神经、血管和肌肉结构集中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并在它们之间以复杂的相互关系组织起来。此外,由于颈静脉孔周围颅底结构在个体间甚至个体内(左右)的变化,血管和神经结构的数量、大小和进程,以及在该区域遇到的各种病理损伤,该区域的形态复杂性增加。
几十年来,颈静脉孔一直是感兴趣的两个,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为了深入了解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的地形解剖学,需要对显微解剖和显微外科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每一个外科手术都是一个独特且要求很高的干预措施,需要个体化的计划和手术方法。
对于涉及颈静脉孔的特定病变,选择较有利的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根据病灶的确切位置、大小及其向岩骨或颅内外腔的扩张情况;其次,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和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以及到颈静脉孔的特定通路。传统上,耳鼻喉科医生倾向于通过颈前外侧或侧侧面,结合乳突切除术和各种技术钻取岩骨,保留或不保留前庭耳蜗功能,来接近这个区域,而神经外科医生倾向于在颅内接近颈静脉孔。目前,许多颅底外科医生无论是拥有深刻的手术经验,许多通路及其组合。
由于设计颈静脉孔的手术入路几乎没有限制,而且历史上使用了大量的入路和组合,因此我们可以区分开发这些入路的顺序,共同目的是改进手术管理,每一个新描述的手术都建立在以前颅底外科医生的努力之上。正如罗伯逊所指出的,颈静脉孔病变外科治疗的进步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良好的长期功能结果,是对颈静脉孔相关的外科解剖学、显微外科技术、神经麻醉的改进和,神经外科医生和神经耳科医生作为一个团队工作的综合技能,强调病人的选择,改进术前医学和放射学评估和的术后并发症治疗。
颈静脉孔手术入路选择
颈静脉孔手术入路可分为三组:后入路、侧入路和前入路。这些通路虽然不总是主要针对颈静脉孔,但包括枕下后、前或经乙状窦、迷路后、经迷路、经耳蜗和耳蜗下、经髁、髁上、枕旁、远外侧或枕下较外侧,侧颅底、颞下窝和中颅窝入路。全部这些技术及其众多的修改和组合在皮肤切口、软组织剥离和骨钻孔方面各不相同,并且根据颈内动脉、椎动脉、乙状窦和颈静脉球、海绵窦的病理累及情况有其特定的适应症,用于听力和平衡的岩骨结构、颅外腔、颅神经、脑干和小脑。除了这些形态学标准外,特定颅底入路到颈静脉孔的适应症还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状况和潜在病变的生物学行为。这些入路可分为有限入路、扩大入路和联合入路。有限的入路适用于小病灶,而扩大的联合入路适用于大肿瘤。
颈静脉球瘤不常见、生长缓慢并局部浸润。认为该肿瘤源自颈静脉球区的小球组织。较常见的症状是听力丧失合并博动性耳鸣。在一些患者中,该病可以是家族性或多发性。少数患者肿榴可以转移,相关的手术解剖集中而复杂。术前栓塞可减少手术切除的困难。健康患者,优选的应该是手术切除;而老年或有严重内科疾患的病人则可得益于放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