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室管膜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脊髓室管膜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通常是低度恶性的。完全手术切除已被确定为一线治疗,并且可以治愈。然而,当不可能完全切除肿瘤时,SCE往往会复发。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疑似脊髓肿瘤的较佳方式,除非有禁忌,否则可以使用或不使用造影剂。由于脊椎管的小直径和脊髓随动脉血流的运动,灌注MRI和MR光谱学通常没有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除了识别钙化区域外,几乎没有诊断作用,因此只有在MRI无法实现时才作为替代方法。在PET上,由于室管膜瘤细胞密度低且生长缓慢,因此通常表现为低代谢。
脊髓扩张是识别髓内肿瘤的关键发现;当脊髓大小正常时,也应考虑非肿瘤性病变,如脱髓鞘疾病。相对于脊髓,室管膜瘤在T1上呈典型的低信号,在T2上呈高信号。它们通常包括囊性变、出血、坏死和/或钙化区域,这些区域可能产生不均匀信号。大约60%的室管膜瘤与肿瘤喙部或尾部的髓内囊肿相关。
脊髓室管膜瘤能治愈吗?对于大多数其他肿瘤,外科手术的目的是保留健康组织的全切(GTR)。SCE的切除范围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组织学以及包膜或空洞的存在(提供切除平面)。SCE的GTR率很高(84–93%的病例),可能是因为它们很少浸润脊髓。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脊髓室管膜瘤患者的切除范围与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
40岁脊髓髓内室管膜瘤,风险大易致残,手术全切可能吗?
颈椎疼痛是现代很多职场人的通病,35岁的E女士长期伏案工作,脖子疼痛难忍,一直当成颈椎病治疗,近1个月疼痛使其难以入睡。同时出现上肢麻木、无力情况。一检查竟然是“脊髓室管膜瘤”(图A)在作祟。不仅如此,延髓也出现广泛水肿(图B)。
对于原发的脊髓髓内肿瘤,优选手术治疗。手术不仅是为了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也是为了对神经组织进行减压。手术难就难在肿瘤生长在高段颈髓内,这一区域部位较深,被脊骨包围,暴露困难,而脊髓是很娇嫩的组织,稍受挤压或碰撞,即可造成长期性的损伤,如果两侧的神经根如果出现破损,病人也可能出现瘫痪。很多脊髓肿瘤手术效果常常是两个,要么给病人带来治愈机会,要么可能面临的是终身瘫痪等严重功能障碍。
E女士辗转找到INC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主席德国Joachim K.Krauss教授,教授决定为其手术。在常规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采取后方入路(Posterior approaches),确定无任何神经损伤的情况下全切肿瘤。手术成功,术后12天复查,肿瘤全部切除(图C)。且术后水肿几乎完全消失,术前的颈椎疼痛也慢慢消失。术后两周出院,术后一个月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
图:(A)术前T1 MR显示颈3-5占位。(B)T2 MRI显示延髓广泛水肿。(C)术后12天T1 MRI显示,肿瘤全部切除。(D)术后T2 MRI显示水肿几乎完全消失。
肿瘤累及颈髓、胸髓6个节段,病变广泛能顺利全切吗?
颈部长期疼痛、45岁的大学教师A先生同样出现了这种情况。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腰椎憋胀、双手手指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教育工作。为明确身体不适原因,就诊于Krauss教授所在医院,行MRI检查。发现肿瘤连续累及颈髓、胸髓6个节段,同时伴有颅骨和延髓尾侧的空洞(图A)。这样病变范围广的病例,临床中少见,手术也是难度较大手术风险高。
Krauss教授及其团队决定在术中磁共振以及体感、运动诱发电位在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进行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同样是采取后方入路,在整个过程中,术中监测的身体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保持稳定。较终完全切除肿瘤,无神经功能损伤,病人术前的双手麻木,进度疼痛好转、憋胀感消失、行走正常。3个月后复查空洞也几乎完全消失(图B),这台手术成功!
图:(A)T2 MR显示肿瘤连续累及颈髓、胸髓6个节段,同时伴有颅骨和延髓尾侧的空洞。(B)肿瘤完全切除后3个月的核MR显示空洞几乎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