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CS)作为颅底中央深部的脆弱静脉腔隙结构,其内部包含功能高度密集的重要神经血管成分——涵盖颈内动脉(ICA)及其分支、第Ⅲ、Ⅳ、Ⅵ对颅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眼支。因此,只有充分掌握其解剖结构,才能规避可能危及生命的手术相关损伤风险。若肿瘤累及或直接生长于海绵窦区域,应如何应对?
随着内镜经鼻入路(EEA)的发展——该技术主要通过颅底腹侧正中通道处理中线区域病变,近年来内镜经眶入路进一步为前中颅窝旁正中、外侧延伸至岩尖的病变提供了新型手术通道。无论选择何种术式,此类病变的外科干预均属高难度操作。单一手术入路通常难以实现海绵窦的全程暴露,同时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近端与远端的整体控制亦存在局限,而后者恰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前提。
三位患者诊疗案例解析
案例一:经眉弓入路——脑膜瘤全切术后6日出院
64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及语言功能障碍,症状与部分性癫痫发作相关。术前CT与MRI检查证实左侧海绵窦外侧壁颅外病变,伴病灶周围水肿及颞叶受压征象。结合肿瘤未包绕血管的特性及患者秃顶浓眉的解剖特点,选择经眶锁孔入路(transorbital eyebrow lacrimal keyhole approach, TELKA)。术中应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双镜联合)技术,辅以神经导航精确定位,充分发挥"筷子技术"操作优势。术后CT证实肿瘤全切除,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患者无新增神经功能缺损,术后第6日拆线出院。术后2个月随访显示切口瘢痕几不可见,神经功能与美容效果均获理想结局。
手术切口
神经导航定位
术后CT扫描显示肿瘤全切,无手术并发症。患者未出现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术后第6天拆线出院。
在 2 个月的随访中,疤痕几乎看不见,美容和神经功能结果实现兼得。
案例二:内镜经鼻手术——侵袭海绵窦的复发垂体瘤根治
41岁女性患者既往诊断为巨大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外院手术后接受辅助放疗以控制右侧海绵窦内残余肿瘤进展。放疗完成1年后,患者出现右侧动眼神经麻痹症状,MRI检查确认右侧海绵窦内肿瘤复发。术者采用内镜经鼻入路,通过切除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前方骨质实现术野外侧扩展。术后MRI证实肿瘤肉眼全切,病理诊断为垂体腺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缓解,术后恢复过程顺利。术后3年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肿瘤复发迹象。
术前肿瘤持续生长进入海绵窦
术后MR患者动眼神经麻痹消退,影像学检查术后3年无复发。
案例三:双镜联合技术——侵袭性脑膜瘤全切方案
53岁男性患者7年前于外院接受2级脑膜瘤切除术,本次因三叉神经V1、V2分布区麻木及V3区感觉迟钝入院。MRI检查显示巨大复发脑膜瘤侵犯右侧海绵窦、眶顶、蝶骨嵴(SphS)、翼腭窝(PPF)及颞下窝(ITF),并经Meckel腔(MC)延伸至桥小脑角(CPA)。通过原额颞手术入路,应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双镜联合)技术实施肿瘤切除。术后MRI证实肿瘤完全切除,术后CT显示采用脂肪移植物完成创腔闭合。
采用原额颞入路,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
术前术后影像对比:(A)术前MRI显示脑膜瘤延伸至后颅窝(PF)、海绵窦(CS)、眼眶和蝶窦(SS)。(B)肿瘤延伸至中窝、翼腭窝(PPF)和颞下窝(ITF)。(C)术前CT显示更大的蝶翼侵蚀和SS受累。(D, E)术后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F)术后轴位CT扫描显示用于闭合的脂肪移植物。
技术背景与学术传承
上述三例病例均源自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福洛里希)教授的研究项目。福洛里希教授指出:"当前神经外科技术发展趋势明确指向微创化,包含锁孔手术的应用。经眉弓锁孔入路已成为颅底肿瘤的常规微创治疗选择。"其定制化手术方案体现了神经外科核心目标——"最小化手术对脑功能的影响"。
曾被视为"手术禁区"的海绵窦区,见证了神经外科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Parkinson (1916-2005)、Dolenc(1940-2025)、Kawase及Fukushima(1942-2024)等先驱通过开创性研究,系统阐释了海绵窦解剖结构并革新手术入路。其中INC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Dolenc教授提出的联合硬膜外-硬膜下入路,已成为海绵窦区标准手术入路;Kawase教授与Fukushima教授则为手术解剖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注:图Practical-Handbook-of-Neurosurgery-From-Leading-Neurosurgeons,改良后
解剖学意义与手术原则
无论肿瘤性、感染/炎症/肉芽肿性或血管性病变,其体积、形态、生长模式及侵袭范围如何,均可能累及单侧或双侧海绵窦腔隙,并与窦内结构形成复杂关联。此类病例若需手术干预,术者需精通多通道入路,通过不同解剖三角区操作角度最大化肿瘤切除范围,同时最小化颅神经及颈内动脉损伤风险,最终为患者定制个体化手术方案。对海绵窦手术入路、解剖标志及边界的深入理解,是保障手术安全性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