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健康状况始终是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若孩子头部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肿块,可能由哪些因素引起?意外摔倒?或是被重物撞击?实际上,除这些常见原因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可能性……
头部肿块实为肿瘤侵蚀骨质所致
3岁的利利头后部出现一小肿块,家长起初并未特别在意,因为孩子始终未表现任何症状,健康状况良好。然而这一位于枕部的肿块较为显眼,为彻底解决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家长带利利前往医院就诊,咨询Rutka(鲁特卡)教授。
经详细询问病史,教授发现利利并未表现出任何脑瘤相关神经症状,除曾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接受药物治疗外,无神经纤维瘤病或神经鞘瘤病家族史。
检查显示利利枕部确实存在一直径约1.2cm的肿块,表面有头发覆盖。肿块呈卵圆形,质地中等,无压痛及搏动,表面及周围头皮与头发均完整。其余检查未见异常,这使得利利家长更加困惑:该肿块究竟为何物?
随后,鲁特卡教授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一步检查,MRI显示肿块边界清晰,累及枕骨中线,前部与上矢状窦后下段相邻并造成轻度压迹,后部移位,但未侵犯头皮软组织,脑实质未见异常。CT检查提示一不规则骨髓腔内溶骨性病变。
基于以上影像学结果,鲁特卡教授推测利利头部肿块可能为皮样或表皮样囊肿、嗜酸性肉芽肿、骨瘤或血管瘤。经与家属讨论,决定由教授主刀行手术切除,以明确诊断并兼顾术后整形。
肿瘤全切术后患儿恢复良好
术中见病变呈棕黄色,质地类似橡胶。肿瘤与正常颅骨间存在清晰界面,颅骨内板仍完整覆盖上矢状窦。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为一实性、有包膜的梭形细胞肿瘤,呈交错束状排列,细胞丰富区与低细胞区相同分布,边缘可见骨组织碎片。细胞密集区可见栅栏状排列的细胞核(Antoni A型),交替出现少细胞区,由疏松水肿间质中不规则排列的细胞构成(Antoni B型)。
以上特征共同支持枕骨内神经鞘瘤的诊断。手术实现肿瘤肉眼全切,术后利利神经功能保持完好,并于术后第1天出院。随访2个月,利利恢复情况良好,枕部手术创面愈合佳,神经功能无缺损。至此隐患得以彻底解除,利利家长终可安心。
何为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为起源于颅神经或脊神经施旺细胞的良性肿瘤,极少发生恶性转化。约10%的神经鞘瘤发生于2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鞘瘤病或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
常见的颅神经鞘瘤为起源于第8对颅神经的前庭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6-8%。其他颅神经如三叉神经、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则较为少见,占颅内神经鞘瘤的8-10%。
骨内神经鞘瘤属较为少见的临床类型。多数病例累及下颌骨、骶骨或胸腰椎。因其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常具挑战。患者多表现为轻微症状,如质地硬、无压痛的肿块,可通过头皮观察到,与利利情况相似。
鉴于骨内神经鞘瘤罕见,其最佳治疗方案尚未完全统一。相关研究认为,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完全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于3个月至14年随访期内结果良好,无局部复发。对于未侵犯邻近结构的肿瘤,全切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若肿瘤无法切除,或有明确手术禁忌症、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案例来源:James T. Rutka. Intraosseous schwannoma of the occipital bone: a case report. 2018
内容来源:Rais, F., Benhmidou, N., Rais, G. et al. Solitary intraosseous schwannoma of the base and vault of the skull: a summary review of such unusual location. Clin Sarcoma Res 5, 6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