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颅内肿瘤,占总数的9%,较常见于小脑桥脑角。这些肿瘤大多数起源于前庭神经节细胞,少数起源于耳蜗神经。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包括头晕、高音耳鸣、眩晕、进行性听觉减退等。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瘤逐渐压迫脑神经、小脑和脑干。成年患者和女性患者较多,而且治疗主要是手术。听神经瘤的微创手术是一种微创显微外科手术,在较大限度保留面神经功能和解剖的基础上,将肿瘤完整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在保护面神经功能。
听神经瘤的特点。据认为听神经瘤初期起源于前庭神经鞘细胞,位于蛛网膜下腔外的内听道侧。听神经和面神经存在于蛛网膜下腔,而耳蜗神经通过蛛网膜与肿瘤分开。肿瘤随着病情的进展不断生长,桥小脑角池内的蛛网膜被压入多个面,并随着肿瘤的持续压迫而变长。那些是侧型肿瘤。部分肿瘤靠近脑干,早期出现颅内压不明显升高以及听神经和面神经症状;那些是中间型肿瘤。少数肿瘤起源于内耳道,这类肿瘤患者更早出现面瘫。面神经的增生和压迫使其运输和变细,这给手术中识别它们带来困难并导致面神经损伤。
听神经瘤的微创手术。显露桥小脑角后,应区分关键解剖标志,以便术中准确定位。听神经由于其在内耳道中的长期位置而易于识别和分离;面神经的脑干端只有在肿瘤塌陷后才能找到。在确认并分离面、听神经的内耳道端和脑干端后,逐渐分离神经与肿瘤之间的粘连。翻转肿瘤的包膜,一片一片地将其切除。盲目地将面神经从池段分离是有风险的,因为面神经受到肿瘤的挤压而发生移位和变形,并与肿瘤紧密粘附。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解剖关系的紊乱,面神经和听神经容易受伤。
肿瘤从乙状窦后入路,根据表面分离原则切除。蛛网膜应尽可能保持完整。肿瘤与脑干面神经的频繁粘连增加了手术和分离的难度。盲目分离容易造成脑干、神经和血管损伤,导致术后神经功能保存率低,严重面瘫发生率高,使患者生存质量无保障。
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功能是决定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使是不完全的面瘫,也会像角膜溃疡一样,给患者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面神经的位置不确定,在肿瘤切除手术中需要识别面神经并尽量避开。临床上,通常采用电生理监护仪来检测面神经。进行连续刺激以排除其他神经。当探测器警报指示面神经在附近时,逐渐降低刺激强度,并在末端定位神经及其路线。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手术的初级阶段减少对面神经的损伤。实时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可以发现面神经、肿瘤包膜及周围组织的严重粘连,从而在手术切除。
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比常规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更能合适评估术后神经功能。包括施密特在内的研究者以及其他人对267例听神经瘤(肿瘤平均直径为24 mm)进行术中面神经监测,84%的患者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达到I-II级。
总之,根据本研究得出结论,两组患者之间的手术切除率和手术长度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提示更好的顺利性。观察组的解剖和功能保存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听神经瘤微创手术中应用面神经功能电生理监测,可合适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存率,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