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什么时候对颅底手术产生兴趣的?
Froelich教授:我一开始萌生做颅底手术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住院医师期间,我当时有机会在拥有众多神经外科专家的部门工作,像Vinko V.Dolenc这样的神经外科教授,一些年轻的医生对他的手术技术无不惊叹,我也梦想着成为和他一样的神经外科医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因,但我也因此不断前行。
颅底手术有何特别之处?为什么这么难?
Froelich教授:颅底手术就是把大脑深部和下方的一些病灶暴露和取出,这些病灶是很难暴露的。而在手术中我们不想让大脑受到牵引,大脑需受到保护,所以需要找到其他方法到达这些区域,在术中我们需要穿过部分面部,穿过部分岩骨,这是一个较其复杂的位置,遍布了需要保护的神经和血管,所以需在这些关键结构之间找到一条微小的路径到达病灶位置,所以手术经常在狭窄的通道内操作,需要移动这些结构以保持其完整性,而较困难的部分是在不触及大脑或不伤害大脑的情况下取出这个病灶。
颅底示意图
您和您的团队发明了“筷子技术”,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以及它的优点吗?
Froelich教授:“筷子技术”确实致力于尽可能微创,目标是在不接触鼻内部结构的情况下穿过鼻腔。传统的技术是需要两名手术医生,也就是四只手操作。一名手术医生拿着内窥镜,另一名手术医生用两只手操作。如果这样做,则需要空间以避免仪器和内窥镜之间的器械“打架”,而内窥镜是坚硬的。主刀医生会跟着拿着内窥镜的手术医生去移动,但器械“打架”仍然无法避免。为了避免器械“打架”,就需要在鼻腔内创造更多空间,通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切除部分正常组织。现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团队发明了“筷子技术”,可以让术者同时操作“内镜、吸引器、三个器械”,做到“人镜合一”,术者可以控制。还可以将内窥镜的靠近仪器的,这可以在执行关键步骤或细致的剥离时提供相当高的精度。
图示为筷子技术,A图表示筷子夹在拇指和手指之间。B图表示内窥镜和抽吸(或其他器械)可以类似地保持在外科医生的非主导手中。旋转轴与抽吸的远端角度结合可以将小手指运动转换成暴露深度中的360度范围。
图:筷子技术示意
所以“筷子技术”的目的是保护解剖结构,保护鼻内部的结构。我们知道,如果切除正常的结构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且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使用放疗,这种病况会更严重。例如,脊索瘤经常使用放射治疗,而放疗会使相关并发症变得更严重并持续更长时间。因此,“筷子技术”的目标是减少手术入路的侵袭性。
您经常在手术中将显微镜和内窥镜结合使用,这种方法对患者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案例适合采用这种方式?
Froelich教授:在颅底手术中,我想说多数病例都适合这种方法。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颅底手术的目标是到达颅底深的区域。为此,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可以创建一个大的手术通道,但是这些大的手术通道对患者来说并无益处,因为暴露了更多的结构,使之面临风险。另外的方法就是尝试缩小入路通道的范围,但为了在内部仍然拥有良好的视野,内窥镜便是增强手术视野一大利器。所以在我所做的多数手术病例中,手术一开始就准备好了内窥镜,可以用来观察拐角处,那些开颅手术中不能直接暴露的结构。
因此对颅底手术来说,"双镜联合"是组合。在很深的区域操作时,内窥镜是颅底手术中必备的工具。内窥镜的用途是让深部的结构可视化并且进行操作,并且操作过程中不会损害从手术入口到病灶之间的解剖结构,所以需要使用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