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巴特朗菲教授中国行,示范手术进行中
与时间赛跑,重获新生的篇章仍在书写——INC巴特朗菲教授学术交流持续开展,奔波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争分夺秒,力求为每一个身处困境的生命创造更多可能。
01又一台高难度脊髓髓内手术顺利完成
8月15日,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手术室门开启瞬间,巴特朗菲教授用中文表示:“不是简单的事,但全切!” 这句简短的话语,令守候已久的家属不自觉地用力鼓掌,并感叹“太厉害了!”。
“我一直陪伴着他们。”一位同样在等待巴教授术前谈话的脊髓肿瘤患者轻声说道。充满挑战的求医路上,他们因巴教授的到来在此相遇------彼此搀扶,相互鼓励。在巴教授手术室外,此类温暖故事不断上演——当希望持续传递,生命的意义便愈发厚重。
“谢谢,谢谢!”万千感激凝聚成这一句。巴教授离开时,文昊母亲强忍的泪水终于滑落。“太难了,但我们坚持下来了!”从孩子患病至今,这条艰难的道路他们已跋涉26年。人生能有几个26年?此刻,他们的双手握得更紧,目光更加坚定——只为让文昊获得更佳治疗,拥有更好的生活。
26年病程,不放弃,不抛弃
32岁的文昊,6岁时命运首次显露残酷面目,确诊神经纤维瘤病。多次手术在他身上留下抗争印记,却始终未能击垮这个倔强的生命。2024年,命运再次发难------查出颅内及椎管多发肿瘤。如今脊髓病变加重,承受剧烈疼痛与行走障碍折磨,他依然挺直脊梁。术前谈话中,我们见到这令人动容的一家人。眼中闪烁希望光芒,嘴角挂着坚定微笑,对即将进行的手术充满期待与信心。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必须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
这台手术的挑战性,连巴教授都坦言“不易”------肿瘤位于胸1至胸3水平的脊髓内,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完全性截瘫及排尿功能障碍。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巴教授深谙规避此类并发症的关键。值得庆幸的是,肿瘤位置在颈髓以下,至少不会危及患者呼吸功能。然而,若放任肿瘤发展不予处理,同样可能导致脊髓功能完全丧失,造成不可逆截瘫。
国内手术团队密切配合下,借助常规神经电生理监测(SEP、MEP等),巴特朗菲教授交替使用直径0.2mm的尖端精细双极电凝和CUSA(超声吸引器)切除肿瘤。肿瘤切除满意后,进行了硬脊膜严密水密缝合。
黑暗中的微光,终将照亮他们人生的旷野。文昊的抗争之路仍在继续,愿他未来的每一程都通向更光明的远方。
神经外科领域,巴特朗菲教授以攻克疑难位置脑肿瘤著称,在极具挑战性的脊髓髓内肿瘤手术中,同样展现出非凡造诣。青年时期,在正式开展脑干手术前,巴教授已完成大量脊髓髓内手术,习惯在高倍显微镜下于柔软的脊髓内进行精细显微操作。巴教授亦是神经外科半椎板切除术的提出者。
除精湛的手术技巧外,巴教授更具备一种近乎本能的“感知力”。何谓感知力?举例而言,闭眼时若有人将双手置于你面前,你能否感知到?而他手持双极电凝,能在无法直视的脊髓深处,通过触觉辨别,精准定位肿瘤。这种区分肿瘤与神经微妙界限的能力,同样是一种卓越的感知力。
02更多疑难脑瘤患者在期待
自8月12日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巴特朗菲教授抵达中国以来,已成功完成多台手术交流。
密集的示范手术后,巴教授还将为慕名而来的疑难脑瘤患者提供面对面或远程咨询。“如何尽快获得巴教授手术?”对他们而言,此次机会关乎生命------病情进展不等人,巴教授的手术或许正是开启重生之门的关键。
5岁的明明因斜视、复视查出巨大脑干占位。当地医院建议:低级别胶质瘤可能;然而,亦有医生指出可能为DIPG(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因手术风险过大而无法手术。巴教授详细评估影像资料后指出:“脑桥区域肿瘤,伴局部膨胀性生长。幸运情况下可能为良性低级别胶质瘤,但仅凭MRI无法完全确认,暂不能排除任何肿瘤类型,包括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PG)。肿瘤体积已巨大,等待只会使其继续生长,对患儿极其不利!”
73岁的王阿姨,2024年体检发现左侧颈总动脉38mm斑块。MRI显示多发性脑缺血/梗死灶,MR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伴局部闭塞。“我最担忧动脉堵塞,”王阿姨忧心忡忡,“医生告知一旦完全堵塞,可能导致瘫痪。”
巴教授仔细研究王阿姨影像资料后给出明确诊疗方案:目前暂不需进行搭桥手术,建议先行药物控制。教授解释:“若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斑块持续增大,第二步------考虑手术清除斑块。”
愿每一位患者面向希望,迈向更好的生活。INC巴特朗菲教授学术之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