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脑肿瘤

颅底肿瘤手术风险高?看国际大咖如何用开颅 + 内镜 “立体战术” 精准围剿

发布时间:2025-05-19 16:41:22 | 关键词:颅底肿瘤手术风险高?

  这颅底肿瘤(脊索瘤、脑膜瘤)堪称“疯狂钉子户”——把颅底缝隙当作违章建筑地盘,将神经血管视为其水电管线!它毫无顾忌,顺着颅骨孔缝四处扩张蔓延,视神经、颈动脉、脑干全都被它“强拆改建”。面对如此嚣张的“颅底违建”,众多患者常年深受其害,手术难度极大,国际大咖会如何应对?

颅底肿瘤(脊索瘤、脑膜瘤)

一场惊险的颅底肿瘤切除战役

  肿瘤狡黠地从海绵窦一路延伸至颈部,盘踞在神经血管的致命要道。此前该患者在其他医院尝试经岩前入路手术,却只能将肿瘤分割成海绵窦和颈静脉孔两部分,未能彻底清除。

只能将肿瘤分割成海绵窦和颈静脉孔两部分,未能彻底清除

  面对这个顽固的对手,福教授精心策划了一场立体围剿,思索用哪种入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

  手术台上,福教授首先采用前外侧、迷路下入路,如同一位精准的拆弹专家,小心翼翼地磨除面神经周围骨质,进入后方,打开颈静脉孔,在后组颅神经之间打开通道。

福教授精心策划了一场立体围剿

  在此过程中,内镜成为得力助手——无需解剖后组颅神经,只需将镜头轻轻置入神经间隙,就能自下而上清晰地观察到肿瘤全貌。大部分肿瘤都是在这神奇的内镜辅助下被一点点切除的。

福教授采用前外侧、迷路下入路
内镜成为得力的助手——无需解剖后组颅神经
大部分肿瘤都是在内镜辅助下被一点点切除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条隐藏在后半规管下方的迷路后走廊,这条通往岩尖的天然通道成为了手术的关键路径。

开颅手术终究难以触及海绵窦区域

  然而,岩尖存在一些疤痕组织,开颅手术终究难以触及海绵窦区域。但这难不倒福教授,在第二阶段手术中,他果断改用内镜经鼻入路,从上而下对残余肿瘤发起最后总攻。

改用内镜经鼻入路,从上而下对残余肿瘤发起最后总攻

颅底复杂性并非不可跨越:INC国际颅底大咖福教授如何破局?

  若将人的大脑比作闯关游戏,那么颅底区域无疑是一个没有地图的“迷宫”。一旦不慎误入,“迷路”还算小事,更可怕的是遇到各种形态各异的“生物”——肿瘤,它们随地生长,挡住去路不说,不小心碰到很可能就会“GameOver”。

  如此危险的区域,想要顺利通关,就必须先将这些肿瘤清除出去。那么,该如何“玩”这个游戏?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迷宫”的走向。它可分成三个板块: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分别呈由高到低的阶梯状排列,有着凹凸不平、大小不同的骨孔与裂隙,里面容纳着重要的颅神经和血管,这些是我们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也是肿瘤会肆意破坏的“薄弱点”。

肿瘤会肆意破坏的“薄弱点”

  颅底肿瘤是指发生于颅底部位的肿瘤,该区域是颅神经、主要动脉血管、血管网和静脉窦的集中地。颅底肿瘤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听神经瘤、脊索瘤、软骨肉瘤、颅咽管瘤、脑膜瘤、鼻窦癌、垂体瘤、Rathke裂囊肿等。

  手术完全切除是治疗颅底肿瘤的优选方案,也是颅底外科手术的核心目标。然而,由于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涉及众多脑神经和关键的动脉与静脉血管,手术视野受限,暴露手术部位困难,使得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同时避免严重并发症,对神经外科医生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Sebastien Froelich教授(福洛里希,“福教授”),曾任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在颅底这一复杂且神秘的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尤其擅长使用显微手术技术和神经内镜手术技术进行治疗。

  在接受INC专访时,福教授谈及自己团队专注于颅底肿瘤的治疗:“我的科室是专门做颅底手术的,我们主要治疗颅底肿瘤,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我们对脊索瘤、软骨肉瘤有很丰富的治疗经验。我们治疗很多颅底脑膜瘤和神经鞘瘤,还有更加少见的疾病,如表皮样囊肿。”

  INC巴特朗菲教授盛赞这位国际神外大咖:“Froelich教授是在处理高难度颅底肿瘤神经外科手术领域的新一代杰出人物。他为国际神经内镜技术的进步和颅底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很少有医生能够达到他的专业水平。”

  在担任梅菲尔德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举办的Keller讲习班讲师期间,福教授多次就颅底手术技术进行教学——“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像福洛里希教授那样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既复杂又神秘的颅底区域。”那么,福教授是如何一步步在颅底手术领域取得突破的呢?

福教授对于颅底手术的兴趣最初萌发于他的住院医师时期。当时,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他有幸在一个汇聚了众多知名神经外科专家的部门工作,其中包括技术高超的神经外科巨匠Vinko V.Dolenc。他深受这些专家的影响,梦想着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神经外科医生,这一梦想激励着他不断前进。

  多年来,福教授专注于各种颅底手术,他掌握了绝大多数颅底手术的入路,这使他能够实现颅底360度的全方位视野。他不仅精通传统的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入路,还能熟练进行内镜下经鼻入路和内镜辅助的显微镜手术入路;他能够处理各类复杂的肿瘤,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从不同方向接近它们。对于每一个特定的肿瘤,他都能找到较佳的手术入路——“仅仅掌握一种入路是远远不够的”。

福教授是如何一步步在颅底手术领域取得突破的呢?

福教授颅底手术的3大法宝!

  这些法宝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顺畅地进行手术,还能将肿瘤看得更清楚,它们就是福教授的“双镜联合”以及“筷子技术”!

法宝一:“双镜联合”

  神经内镜虽然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双“慧眼”,但是却可能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隐藏起来,增加对正常脑组织的切除、颈内动脉及神经损伤的风险以及术后的脑脊液漏风险。

  为此,福教授开始使用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这一法宝,将两种神外手术中重要工具联合使用,能够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双镜联合”手术可以在同一台手术中发挥取长补短的优势。

  这两种工具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默契配合,一边切除肿瘤,一边进行双向修补,巧妙地规避了单一技术可能带来的短板,让手术“闯关”变得更加游刃有余,更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极大程度保护了患者的神经功能。

法宝二:“筷子技术”

  古人可以火中取栗,而在手术中,借助这一把“神奇的筷子”也能顺利完成精细操作。“筷子技术”可利用鼻孔作为内镜和吸引器的支点,在鼻腔狭窄的空间内,只需要用手指轻轻地夹持和引导内镜的移动即可。

  “筷子技术”的显著特征是单手操作,用“非惯用手”握住吸引器、神经内镜和第三个器械,避免助手扶镜与主刀器械的冲突,实现“人镜合一”。然而,由于操作器械重量大,又需要精细操作,无论是对医生的腕力还是技巧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想要使用这个法宝,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实力水平。

法宝三:角度镜

  医生们不断探索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回归到内镜技术的本质价值。内镜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利用鼻腔这一“天然通道”作为手术的途径,而不是开辟一个新的手术空间来切除肿瘤。应该保护鼻腔内的结构,而不是将其移除。必须借助内镜和角度镜来观察手术视野中的“死角”,而不是通过物理挖掘来触及这些“死角”。

  鼻腔的结构在手术前应保持其原始状态,手术后也应恢复至原貌。位于鼻腔末端的蝶窦,其前壁构成了一个“门”。在穿过这个“门”之前,福教授主张不应触碰鼻腔内的任何组织。一旦穿过蝶窦的“门”,就能在不同的方向,包括向上、向下或侧向,进行手术操作。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有角度镜的辅助。对福教授来说,内镜手术的核心在于使用角度镜来探查鼻腔的各个部分以及手术视野中的“死角”。

手术理念:“一切为了病人而战!”

  “颅底手术,乃至所有手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切除肿瘤而战,而是为了病人而战。单纯为了切除病灶或遵循病理指导进行治疗,而不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和预后,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尽管病人在手术中处于沉睡状态,他们最终会醒来,关键的是他们将以怎样的状态醒来,以及他们术后将如何生活。”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