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瑟琳曾拥有美好的一切,包括父母、朋友和心爱的宠物,然而所有幸福在8年前的那个夏天戛然而止。21岁时,她的父母收到了第一张病危通知——脑干出血。虽经紧急抢救保住生命,但导致出血的“元凶”始终未被根除。随后第二张、第三张……8年时间内,连续3张病危通知彻底改变了瑟琳的人生。直至第4次脑干出血发生后,瑟琳终于决心反击:我一定要战胜它!
瑟琳,29岁 脑干中脑海绵状血管瘤
- 发病之初 - 8年内3次脑干出血 血管瘤持续威胁生命
21岁的瑟琳原本正享受大学生活,但一次暑期游泳却成为她8年不幸的开端。“患者脑干出血,需紧急抢救!”当医护人员将病危通知递交给瑟琳父母时,他们完全被震惊了。
尽管当时瑟琳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位于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处理十分困难。脑干中脑位置关键,不仅是维持生命中枢,还被视为手术“禁区”,极少有医生敢于处理。
无奈之下,瑟琳及家人选择保守观察。然而他们未料到,此后8年中一次又一次的脑干出血对瑟琳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病危通知更接连不断……
- 主要症状 - 复视与头痛 迎来第4次出血
直至29岁,瑟琳遭遇第4次出血。不断累积的出血使她的症状逐次加重,复视、头痛……不堪疾病折磨的她终于决定撕毁以往的病危通知,正式面对这个血管瘤!
家人为支持女儿,也开始积极寻找能够挑战脑干手术的专家,成为瑟琳求医之路上的坚强后盾。最终,他们共同找到了巴特朗菲教授——一位拥有50年脑干手术经验的神经外科权威,并经评估获得了巴教授主刀手术的机会。
- 战胜疾病 - 手术顺利完成 她重获笑容
这场被瑟琳和家人视作救命希望的手术正式开始。或许得到上天眷顾,这一次他们背水一战,成功战胜了这颗曾4次出血、极度危险的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瑟琳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损伤,恢复速度很快,令全家惊喜不已:“早知如此,应该更早接受手术!”
所幸一切尚未为时过晚,瑟琳在21岁停滞的人生于29岁这年重新开始。随访时,瑟琳自信大方的笑容也感染了更多病友:只要不放弃希望,我们终能积聚与之抗争的勇气。
脑干出血的凶险程度极高:出血量不足2ml尚有100%治疗可能;一旦达到5ml,死亡率骤升至33%;若超过10ml,死亡率接近100%。而脑干出血次数一旦增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将呈叠加式增长,恢复机会也越来越渺茫。
瑟琳是不幸的,3次出血危及生命,病灶又位于脑干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通常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但她又是幸运的,中脑海绵状血管瘤与中脑胶质瘤不同,属于良性病变,且与正常脑组织界限相对清晰。尽管手术极具挑战,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配合高超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仍可实现肿瘤全切并获得良好疗效。
INC国际脑血管病专家 巴特朗菲教授
巴特朗菲教授为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现任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擅长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肿瘤切除与神经吻合术,以及各类椎管内肿瘤手术。
此外,巴特朗菲教授曾接受来自欧洲、中东、北非、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南非和智利等40个国家的学术邀请,出席超过400场国际学术会议并在神经外科大会担任特邀发言人,为世界神经外科发展贡献显著,尤其在颅底外科和脑脊髓显微外科血管病变治疗领域。
案例来源:巴教授于2025年学术沙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