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胶质瘤LGG大多由癫痫发作和/或轻度认知障碍引起。LGG通常位于大脑中所谓的“有功能的区域”。然而,由于LGG的缓慢增长速度,即每年5毫米,大脑应该能够重组有损伤风险的功能(如语言或运动)。因此,严重的神经和/或认知障碍被认为是相对少见的。目前,LGG的“黄金标准”治疗是清醒手术,通过直接皮层电刺激来保护功能。较近的出版物表明,使用这种技术,可以获得较大的切除百分比和较小的神经功能缺损。目前,胶质瘤手术对高级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具体影响尚不完全清楚。
有大量文献报道了脑部疾病手术患者的神经学结果,例如功能区的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室管膜瘤、转移瘤和神经胶质瘤。这些研究提供了关于手术干预后恢复期大脑较大神经可塑性的知识。一般观察是术后认知恶化(如失语)是一过性的,3个月内恢复。然而,这种与认知相关的假设并没有的证据。通常情况下,会提出个案,但不会进行可靠的群体分析。此外,这些研究大多使用简单的神经筛查工具,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或卡尔诺夫斯基表现量表(KPS),或有限的语言任务。
一些神经外科研究在诊断后通过广泛的测试对认知进行了更完全的调查或手术治疗(综合)后(辅助治疗前)。他们强调了语言和注意力/执行功能的损伤。然而,他们的结果并没有提供对手术效果的洞察,因为认知只在一个时间点进行了调查,即术前或术后。其他研究也进行了神经心理学任务,但采用了异质肿瘤治疗,如立体定向活检、全切除、化疗或放疗,或者将异质肿瘤组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指出了在手术前对神经胶质瘤患者进行广泛的认知测试与随访的相关性。然而,详细完整地分析大范围手术对主要认知领域的影响,如语言、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和视觉空间能力,并不是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标准程序。
手术对认知的影响
手术不当后认知状态直接恶化,随后在手术后几个月有所好转或下降。特别是,在紧接的术后阶段,大多数研究发现语言领域的恶化。一项报告表明术后即刻语言有好转的研究,随后是术后3-6个月的连续好转,失语一般。在不同的语言能力上,一般的评估有可能超过(微妙的)语言缺陷。
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在随访中没有认知变化,表明手术没有负面影响。然而,统计数据(或阈值的定义)没有很好的记录,导致胶质瘤患者的认知状态更具描述性。他们还提到手术前后的认知表现都低于正常水平,表明手术没有负面影响。
巴特朗菲教授功能区胶质瘤全切术后3个月,无癫痫、无瘫痪、没有复发
简要病史:15岁女孩艺文(化名),因癫痫反复发作、肢体无力就医,检查出“大脑左顶叶深部占位性病变”。由于癫痫发作频繁,正在上学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遭受着双重打击。国内多家一线城市三甲医院都曾问诊咨询过,但大多医生表示,肿瘤压迫肢体运动功能区,并且靠近血供丰富的矢状窦,肿瘤难以全切,且术后肢体偏瘫可能性较高,对于术后恢复程度没有太大把握。
术前术后影像对比:
红色区域为术前病变位置,蓝色区域显示术后完整切除
术后情况:手术后二天出ICU,且能在医护人员搀扶下下地行走,并可以自行持筷用餐。术后三天,纱布还未拆,患者已能自行下地行走,肢体活动正常,平衡力正常,且没有其他新症状出现。术后配合医院细致的康复训练,术后1周即出院。
术后1个月:孩子恢复越来越好,没有癫痫发作和其他新症状出现。
术后3个月随访:核磁影像显示肿瘤全切并没有复发,无其他神经功能新症状
尽管许多研究报告称神经胶质瘤手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更广泛的神经心理学方案仍在随访中发现一些认知领域的恶化,表明有必要在不同的认知领域执行几项任务。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认知功能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的一般假设。在神经外科领域中,对于脑干、胼胝体、丘脑、基底节等复杂位置以及特定的脑功能区肿瘤这样的高难度切除手术驾驭地游刃有余的专家并不多,德国巴特朗菲教授是其中之一。对于垂体瘤,他能做到脑垂体的解剖和功能保留,对于听神经瘤,他能做到较大水平的面神经和听神经保留,对于脑干、功能区等“禁区”内的胶质瘤,他也能顺利无虞地将肿瘤完整剥离,较大确定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及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各种各样的高难度高切除的顺利全切手术,他一年可完成400台以上,因其高手术技术水平,他被誉为“国际颅底肿瘤手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