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脊髓肿瘤患者而言,真正令人恐惧的,不只是那可能令人痛不欲生的疼痛(尽管这种疼痛确实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更在于它就像站在命运抉择点上那默默倒计时的沙漏。若拖延观望,神经功能会逐渐受损,如同受损的精密仪器,不及时治疗,肿瘤大多会压迫脊髓,最终可能导致截肢、瘫痪。而若选择及时干预,又会面临新的难题——是选择手术,还是放疗?种种术前的担忧让患者陷入两难的困境。
脊髓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十分脆弱。为避免情况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及时治疗是最佳选择。那么,在脊髓肿瘤治疗中,究竟该选择手术还是放疗呢?
脊髓肿瘤手术的难点:症状与分型
脊髓肿瘤在早期往往不易察觉,它悄然生长,逐渐侵占周围空间。随着肿瘤的发展,会引发各种神经功能障碍,例如疼痛、麻木、肢体无力,甚至会影响膀胱和直肠的正常功能。
肿瘤引发的症状严重程度,与其在脊髓的生长位置密切相关。如果肿瘤位于中胸椎,可能导致腿部功能受限;若在颈椎,胳膊和腿都可能受到影响。不过,一般来说,它的生长速度并不快,这也为治疗争取了一定的时间。
脊髓肿瘤中,多数是边界较为清晰的良性肿瘤,像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母细胞瘤等,这类肿瘤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若能早期发现并完整切除,预后效果通常较好。然而,约10%的脊髓肿瘤属于恶性,如脊髓胶质瘤、转移瘤等,它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病情发展迅速。即便如此,通过手术尽可能切除大部分肿瘤并充分减压,再结合放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
肿瘤类型 | 起源 | 常见类型 | 症状特点 | 影像学表现 | 手术预后 |
髓内肿瘤 | 脊髓实质 | 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 节段性功能障碍、感觉分离 | 脊髓梭形膨大 | 较差(易残留、神经损伤) |
髓外脊膜内肿瘤 | 神经根、脊膜 | 神经鞘瘤、脊膜瘤 | 根性疼痛、脊髓压迫 | 脊髓受压偏移、肿瘤边界清 | 良好(全切率高) |
硬脊膜外肿瘤 | 椎骨或转移灶 | 转移瘤、淋巴瘤 | 剧烈疼痛、脊柱破坏 | 硬膜外占位、椎体破坏 | 取决于原发病(如转移瘤) |
手术难点
脊髓肿瘤位置深,被坚硬的骨骼和复杂的神经血管环绕,而且肿瘤种类繁多、位置多变,这使得术前精准诊断成为一大挑战。
肿瘤常常与正常脊髓组织紧密相连,界限模糊。这就要求手术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保护正常脊髓组织。
脊髓的血管分布丰富,在进行脊髓肿瘤手术时,尤其是处理血管丰富的肿瘤,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情况。一旦术中出血,手术视野会受到影响,进而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医生必须掌握高超的止血技巧,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此外,手术可能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所以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进行脊柱重建手术,以维持脊柱的正常功能。
脊髓肿瘤的治疗方式:手术与放疗
手术治疗
对于大多数脊髓肿瘤患者,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在神经外科高清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能够将视野放大数倍,使脊髓及其表面的血管结构清晰可见。同时,术中会采用实时电生理监测技术,保障手术安全。手术时,医生会纵行切开脊髓,使用显微器械小心翼翼地分离并切除肿瘤。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神经性疼痛,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保护脊髓功能的前提下,医生会尽量分离肿瘤与脊髓的界面,实现肿瘤全切。
如果是良性肿瘤,完整切除后通常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若是恶性肿瘤,则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还需辅助放疗和化疗。若患者出现截瘫症状,在急性期治疗后,还需要进行强化康复治疗。
髓内星形细胞瘤在脊髓中呈浸润性生长,与神经细胞交织在一起,其周围组织的软化和水肿程度相对较轻,在显微镜下难以清晰分辨边界。不过,低度恶性的髓内星形细胞瘤血供并不丰富,相对便于手术切除。分化较好的星形细胞瘤患者,切除术后平均生存期可达15年。
室管膜瘤大多可以安全地进行全切手术。INC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主席德国JoachimK.Krauss教授,曾主导研究《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Ependymomas:Experience in 49 Patients》。该研究分析了18年间49名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72%的患者实现了肿瘤全切除。研究表明,全切除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的优选方案。如果在疾病早期、患者神经症状较轻时进行手术,预后会更佳。
放疗治疗
过去,受“完全切除脊髓星形细胞瘤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伤”这一保守观念影响,常采用活检加放疗的治疗方式。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使用合适的手术器械进行根治性手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加重神经功能损害的风险较低。
另外,脊髓对放疗的耐受性有限。由于脊髓自身的限制,脊髓肿瘤放疗的剂量难以提高,尤其是脊髓内的肿瘤,只能照射到脊髓所能耐受的剂量,这就容易造成脊髓放射性损伤。所以,一般情况下,放疗主要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儿童患者,放疗可能会影响骨骼发育,导致畸形。而且儿童脊髓肿瘤多为低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术后通常可不进行常规放疗。但如果肿瘤复发或病情进展,二次手术后则需要进行放疗。
对于成人肿瘤患者,如果手术无法实现全切,术后可常规进行放疗。
总体而言,在脊髓肿瘤治疗中,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放疗起到辅助作用,单纯依靠放疗来治疗脊髓肿瘤较为困难。对于神经功能分级良好的患者,应在病情加重前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神经功能大多能维持或得到改善。
INC国际大咖脊髓手术案例
案例1
一位56岁的患者,主要症状为颈部剧痛和腿部麻木,经诊断为第四腰椎转移性肾细胞癌。
通过X光成像技术,发现颈椎区域存在破坏性病变;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显示脊髓受到压迫。
施罗德教授切除了受损的颈椎椎体,随后利用螺栓和板系统固定钛网,完成了颈椎椎体的重建。
术后X光成像显示植入物位置准确,脊柱恢复了正常的生理曲度;术后MRI显示脊髓压迫得到缓解。
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未受影响,术前的神经相关症状明显改善,身体各项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恢复情况令人满意。
案例2
一名67岁女性患者,在T1/2椎管水平被诊断出患有脑膜瘤,主要症状为双下肢感觉异常,且步态不稳逐渐加重。
磁共振成像显示,椎管内有一个明显增强的肿瘤,几乎占据了整个脊髓管腔空间,在脊髓管腔边缘,可见代表剩余脊髓组织的灰色镰刀形结构。
术后MRI扫描显示肿瘤已被完全切除,脊髓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虽然患者长期患病,感觉功能障碍改善有限,但姿势控制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降低了日常活动中因平衡问题带来的风险,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脊髓肿瘤治疗中,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把握手术或其他治疗的时机,对患者意义重大,甚至会影响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即便已经出现出血或肿瘤进展导致的明显症状,此时进行手术依然有必要,能够防止再次出血和肿瘤进一步生长压迫脊髓。所以,患者不应因担心脊髓功能无法完全恢复而拒绝治疗,否则可能会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德国的Helmut Bertalanffy教授,作为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专注于脑干、脊髓、颅底、丘脑等疑难部位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是国际知名的“颅底、脑干肿瘤手术专家”,国内患者亲切地称他为“巴教授”。在近40年的从医经历中,巴教授完成了数千台疑难神经外科手术,凭借精湛的技术,展现了手术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