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胶质瘤

胶质瘤诊疗指南(2025版):从症状识别到手术策略

发布时间:2025-09-11 14:42:52 | 关键词:胶质瘤诊疗指南(2025版):从症状识别到手术策略

  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起源于大脑的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本应是为神经元提供支持和保护的“守护者”,但恶变后会不受控制地增殖形成肿瘤。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胶质瘤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5-8例,在全身肿瘤中病死率极高。  

  胶质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需要结合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检测,治疗则采用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综合策略。尽管高级别胶质瘤预后仍不理想,但现代医学的进步已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期。

胶质瘤的症状与早期信号

  胶质瘤的症状主要源于两大方面:​颅内压增高和肿瘤局部压迫或浸润脑组织所致的功能障碍​。由于大脑功能分区精细,不同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的肿瘤引发的症状组合千差万别。

常见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包括:

  头痛​:尤为典型的是清晨头痛或夜间痛醒,有时在咳嗽、用力时会加重。这种头痛可能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初期易被误认为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

  恶心呕吐​:可能在没有明显恶心感的情况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后头痛可能暂时缓解。

  视乳头水肿与视力障碍​:颅内压长期增高可导致视神经盘水肿,进而引发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如看东西不全)甚至复视​。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直接指向肿瘤所在区域:

  癫痫发作​:可以是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局灶性发作​(如一侧肢体或面部抽搐)或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俗称“羊癫疯”)。

  运动与感觉障碍​:肿瘤压迫运动区或感觉皮层可能导致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偏瘫、行走不稳、感觉麻木或异常​。

  认知与精神行为改变​:前额叶或颞叶等“静区”的肿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人格改变、情感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与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极易被忽视或误诊为精神心理疾病。

  语言与沟通困难​:优势半球(通常为左脑)的语言中枢受累时,会出现失语症,例如理解困难、找词困难、言语不流利或无法命名常见物体。

  其他​:根据部位不同,还可能出现视力视野缺损、听力下降、平衡失调、内分泌紊乱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生长缓慢,症状可能隐匿且进展以年计;而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症状往往进展迅速,数周或数月内即可明显恶化。

探究胶质瘤病因

  胶质瘤的确切病因至今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公认其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明确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电离辐射暴露​:是迄今最明确的物理性危险因素。曾因其他疾病(如白血病、头癣)接受过头颈部放射治疗的人群,其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李-佛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结节性硬化症等,会显著增加患胶质瘤的风险。有胶质瘤家族史者的发病风险也约为普通人群的两倍。

​潜在及未证实的风险因素​:

  手机等射频辐射​: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多数大规模研究并未发现日常使用手机与胶质瘤发病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尽管如此,减少长时间贴身接打电话仍是审慎之举。

  其他化学物质与感染​:如亚硝酸盐化合物(常见于腌制食品)、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等曾被怀疑,但均缺乏足够证据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胶质瘤患者并无明确家族史或暴露史,其发病可能是体内体细胞基因随机突变累积所致。

胶质瘤诊断流程

  胶质瘤的诊断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旨在回答三个核心问题:是否存在肿瘤?它是何种类型和级别?其分子特征如何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1.​影像学检查是基石​:

  MRI(磁共振成像)​​:是首选的诊断工具。平扫加增强MRI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瘤周水肿程度等信息。特殊序列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和功能磁共振(fMRI)能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细胞密度、血供、代谢物浓度及大脑功能区的信息,对鉴别诊断、术前评估和活检靶点选择至关重要。

  CT(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快速评估颅内有无出血、钙化、骨质破坏等,常作为急诊初筛工具,但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不如MRI。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通过显示肿瘤的葡萄糖代谢活性,主要用于鉴别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或寻找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灶(虽罕见)。

2.​病理学与分子诊断是“金标准”​​:

  影像学高度怀疑胶质瘤后,最终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活检获取肿瘤组织标本。

  组织病理学​: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密度、异型性、核分裂像、血管增生和坏死情况,据此进行组织学分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WHO分级​(Ⅰ-Ⅳ级)。

  分子病理学​:这是现代胶质瘤诊断的核心环节。检测包括IDH1/2基因突变、1p/19q共缺失、TERT启动子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CDKN2A/B纯合性缺失、H3K27M突变等在内的多项指标。这些分子标志物不仅是精准分型的依据(如区分IDH突变型与野生型),更是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如对化疗/放疗的敏感性)的关键。根据2025年版《胶质瘤分子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分子检测已成为整合诊断不可或缺的部分。

胶质瘤综合治疗

  胶质瘤的治疗方案极其强调个体化,需由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制定。决策依据包括肿瘤的级别、分子分型、位置、大小、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及个人意愿。

​手术治疗是首要和基础的措施​:

  目标​:在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安全范围切除。手术能迅速降低肿瘤负荷,缓解颅内高压,获取组织标本明确诊断,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技术保障​:现代神经外科技术如神经导航、术中MRI、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唤醒麻醉等,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重要的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区。

​术后辅助治疗至关重要​:

  放射治疗(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对于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和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的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是标准治疗的一部分。

  化学治疗(化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莫唑胺(TMZ)​​ 和亚硝基脲类药物(如洛莫司汀)。​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预测TMZ疗效的重要指标,甲基化者通常疗效更好。PCV方案(丙卡巴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也用于某些类型胶质瘤。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针对特定分子异常的靶向药物(如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抑制剂、抗血管生成的贝伐珠单抗)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中。

  电场治疗(TTFields)​​:一种通过低强度交替电场干扰癌细胞分裂的无创物理疗法,已证实与TMZ联用可显著延长新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

​对症支持治疗贯穿始终​:

  使用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 减轻脑水肿,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以及镇痛、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对于维持患者生活质量和保证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样重要。

胶质瘤预后与生存

  胶质瘤的预后差异巨大,取决于一系列因素:

  肿瘤级别与分子特征​: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预后相对较好,尤其是IDH突变型或1p/19q共缺失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预后较差,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 IV级)​​ 最为凶险。​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约在12-15个月,而IDH突变型者预后相对稍好。​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预测化疗敏感性和生存期的重要指标。

  年龄与一般状况​:年轻患者、术前一般状况好(如KPS评分高)的患者通常预后更佳。

  手术切除程度​:实现全切或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明确有利因素。

  对辅助治疗的反应​:能否耐受并完成规范的放化疗也显著影响预后。

  值得注意的是,胶质母细胞瘤即使经过规范治疗,​复发率也接近100%​​。复发后的治疗更为复杂,可能包括再次手术、更换化疗方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或最佳支持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慎重选择。

胶质瘤诊疗常见问题答疑(FAQ)

​1. 胶质瘤是脑癌吗?​​

  是的。胶质瘤是起源于大脑神经胶质细胞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一类脑癌。其恶性程度有高有低,根据WHO分级,Ⅰ级为良性,Ⅱ-Ⅳ级均为恶性。​

2. 胶质瘤通常长在大脑哪里?​​

  胶质瘤可发生在大脑和脊髓的任何部位。​大脑半球​(幕上)是成人最常见部位,如额叶、颞叶。​小脑和脑干​(幕下)则是儿童更常见的发生部位,其中脑干(尤其是桥脑)胶质瘤手术风险极大。

​3. 胶质瘤有什么症状?​​

  症状多样,主要包括持续加重的头痛​(尤其清晨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困难、视力视野改变、平衡障碍以及性格改变或认知功能下降等。具体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4. 胶质瘤如何鉴别诊断?​​

  诊断需结合影像学​(MRI为首选,CT、PET为辅)和病理学​(手术或活检后组织病理与分子病理检查)。需要与其他颅内疾病如脑膜瘤、转移瘤、颅内感染​(如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脱髓鞘假瘤甚至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相鉴别。

​5. 胶质瘤需要手术吗?​​

​  手术是绝大多数胶质瘤首选且主要的治疗方法​。其目的包括:获取组织明确诊断、解除肿瘤压迫、降低颅内压、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即使是部分切除,通常也有利于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

​6. 胶质瘤术后5年生存率是多少?​​

  这是一个非常依赖个体因素的问题。总体而言,​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甚至更高(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超90%)。而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IV级)​,即便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也仍然较低,约为5%。IDH突变型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者预后显著优于野生型和非甲基化者。

​7. 胶质瘤术后复发怎么办?​​

  复发很常见,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一旦怀疑复发,需通过MRI等检查确认。治疗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可能包括:

  再次手术切除​(如果条件允许)。

  更换化疗方案或采用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IDH抑制剂等)。

  再次放疗​(需谨慎评估剂量和范围)。

  参加新药临床试验​。

  最佳支持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首要目标。

胶质瘤诊疗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