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特征:儿童脑胶质瘤的常见类型
儿童脑胶质瘤占所有儿童颅内肿瘤的 30%-40%,年发病率约 2-3/10 万。2025 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儿童脑胶质瘤病例约 8000-10000 例,其中星形细胞瘤占 60%,胶质母细胞瘤占 15%,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 级)占比显著高于成人。该肿瘤好发于 5-10 岁儿童,男女比例约 1.3:1,幕上肿瘤(大脑半球)占 70%,幕下肿瘤(小脑、脑干)占 30%。
(一)年龄分布特征
低龄儿童(0-3 岁):多为高级别胶质瘤,生长迅速,预后较差;
学龄儿童(6-12 岁):低级别胶质瘤更为常见,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手术全切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中国小儿神经外科杂志 2024》)。
(二)地域与种族差异
北半球发病率略高于南半球,白种人发病率稍高于亚裔。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023 年研究表明,我国华东地区儿童脑胶质瘤发病率较西北地区高 12%,可能与环境因素及医疗资源分布相关。
二、儿童脑胶质瘤病理类型与分子机制
(一)WHO 分级与病理特征
1. 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 级)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 40%,镜下见双极细胞形成毛发样结构,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常伴囊变和血管增生;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Ki-67 增殖指数<5%,影像学多呈边界不清的混杂信号。
2. 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 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Ki-67>10%,易复发;
胶质母细胞瘤:儿童少见但恶性度最高,可见坏死灶和血管内皮增生,IDH 野生型占 90%(《Neurology 2025》)。
(二)分子遗传学特征
儿童胶质瘤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
BRAF 基因突变:低级别胶质瘤中发生率达 50%,是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H3K27M 突变:多见于脑干胶质瘤(弥漫内生性桥脑胶质瘤,DIPG),提示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仅 9-12 个月;
TERT 启动子突变:在高级别胶质瘤中发生率 20%,与肿瘤侵袭性相关。
三、儿童脑胶质瘤典型症状
(一)颅内压升高症状
1. 头痛与呕吐
70% 的幕上肿瘤患儿出现晨起头痛,因夜间脑脊液生成增多(0.35ml/min)而吸收减少(0.3ml/min),导致颅内压晨间峰值升高 20mmHg。呕吐多为喷射性,与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相关,50% 患儿呕吐前无恶心前驱症状。
2. 视乳头水肿
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边界模糊、静脉充血,是颅内压>200mmH₂O 的客观体征,60% 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双颞侧偏盲提示视交叉受压(多见于鞍上胶质瘤)。
(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1. 运动障碍
幕上肿瘤:对侧肢体无力,上肢重于下肢,初期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偏斜,查体可见腱反射亢进(肱二头肌反射>+++);
小脑肿瘤:步态共济失调,指鼻试验阳性率 85%,行走时步基增宽>30cm,易被误诊为 “协调性差”。
2. 语言与认知异常
左脑半球胶质瘤患儿中,30% 出现言语表达困难(Broca 失语),表现为句子不完整或找词困难;25% 出现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为主,MMSE 评分较同龄儿童低 3-5 分。
(三)特殊部位肿瘤特征
1. 脑干胶质瘤
复视与面瘫:60% 侵犯颅神经,表现为双眼内斜视、口角歪斜;
长束体征:交叉性瘫痪(同侧颅神经瘫 + 对侧肢体瘫),是脑干肿瘤的特征性表现。
2. 下丘脑胶质瘤
性早熟:占该部位肿瘤的 40%,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异常分泌,女童 8 岁前、男童 9 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
生长迟缓:30% 患儿身高低于同龄儿童第 3 百分位,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相关。
四、儿童脑胶质瘤规范化诊断流程
(一)临床评估
1. 病史采集重点
头痛的性质、时间规律及缓解因素;
发育里程碑倒退(如已会说话后再次失语);
家族中有无神经纤维瘤病等遗传病史。
2. 神经系统查体
视力视野检查:使用儿童图形视力表,3 岁以上可查视野;
共济运动评估: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小脑肿瘤患儿动作笨拙,误差>5cm。
(二)影像学检查
1. 头颅 MRI 增强
首选检查,3.0T 设备薄层扫描(层厚 1.5mm)可检出<3mm 的微腺瘤:
低级别胶质瘤: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边界较清,强化不明显;
高级别胶质瘤:不规则强化,瘤周水肿明显(水肿范围>肿瘤直径 2 倍),DWI 可见扩散受限。
2. 功能成像辅助
MR 波谱(MRS):高级别胶质瘤可见胆碱(Cho)升高、N - 乙酰天冬氨酸(NAA)降低,Cho/NAA 比值>2.5 提示恶性;
PET-CT:FDG 代谢增高,高级别肿瘤 SUVmax>3.5,与正常脑皮层比值>1.5。
(三)病理确诊
1. 手术活检指征
肿瘤位于功能区(如运动皮层、脑干),无法全切时;
影像不典型,需与淋巴瘤、脱髓鞘病鉴别时。立体定向活检准确率达 98%,并发症率<2%。
2. 分子检测项目
术后常规检测 BRAF、H3K27M、TERT 等基因,指导靶向治疗。2024 年《中国胶质瘤诊疗指南》推荐,低级别胶质瘤若存在 BRAF V600E 突变,可优先考虑靶向治疗。
五、儿童脑胶质瘤诊疗策略
(一)手术治疗原则
1. 手术目标
低级别胶质瘤:力争 R0 全切(影像无残留),全切后 5 年无进展生存率达 85%-90%;
高级别胶质瘤:安全范围内最大程度切除,减少肿瘤负荷,为放化疗创造条件。
2. 术中技术应用
神经导航:误差<1mm,精准定位肿瘤边界;
术中唤醒:适用于功能区肿瘤,监测语言和运动功能,降低术后瘫痪风险;
荧光造影:5-ALA 荧光引导下切除胶质瘤,肿瘤可视化率提升 30%。
(二)放射治疗规范
1. 低级别胶质瘤放疗指征
次全切、复发或进展性肿瘤,采用局部放疗(54-56Gy/27-28 次);
年龄>3 岁,避免全脑放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 高级别胶质瘤放疗
术后 2-4 周启动,全脑全脊髓放疗(30Gy)+ 局部加量(24Gy),适用于脑脊液播散者;
质子治疗:对儿童尤其重要,可减少颞叶照射剂量,降低远期认知障碍风险(《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5》)。
(三)化学治疗方案
1. 低级别胶质瘤化疗
BRAF 突变型:维莫非尼(960mg/m² bid),客观缓解率 75%,皮疹(30%)和关节痛(20%)是常见副作用;
无法手术者:卡铂 + 长春新碱联合化疗,6 周期后有效率 60%。
2. 高级别胶质瘤化疗
标准方案:替莫唑胺(75mg/m²/d)同步放疗,之后 6-12 周期辅助化疗,中位生存期较单纯放疗延长 4.5 个月;
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10mg/kg q2w),缓解瘤周水肿有效率 60%,但需监测高血压(25%)和蛋白尿(15%)。
六、儿童脑胶质瘤术后并发症与管理
(一)神经系统并发症
1. 运动功能障碍
术后早期(1-3 个月)采用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每日 3 次,每次 10 分钟;恢复期(3-6 个月)配合减重步态训练仪,6 个月时步行能力恢复率达 60%。巴氯芬(5mg tid)可缓解肢体痉挛,有效率 70%。
2. 认知功能损伤
高剂量放疗(>50Gy)患儿中,25% 出现记忆力减退,建议:
认知训练:数字排序、记忆卡片,每日 2 次,每次 30 分钟;
药物辅助:多奈哌齐(2.5mg/d),3 个月后 MMSE 评分提升 2-3 分。
(二)内分泌异常管理
1. 生长激素缺乏
血清 IGF-1<100ng/ml 时启动生长激素替代治疗(0.15IU/kg/d),监测骨龄,每 6 个月一次,直至骨骺闭合。
2. 甲状腺功能减退
术后每 3 个月查甲状腺功能,TSH>10mIU/L 时开始左甲状腺素钠替代(12.5-25μg/d),目标 TSH 1-2mIU/L。
七、儿童脑胶质瘤长期护理与康复
(一)饮食营养方案
1. 围手术期饮食
高蛋白:术后早期给予乳清蛋白(1.5g/kg/d),促进伤口愈合;
抗氧化:蓝莓、石榴等富含花青素,减轻放疗后氧化损伤。
2. 放化疗期间饮食
高纤维:预防便秘(化疗常见副作用),每日膳食纤维摄入 20-30g;
低盐:<4g/d,减轻脑水肿。
(二)心理社会支持
1. 患儿心理干预
游戏治疗:通过角色扮演缓解焦虑,每周 2 次,持续 8 周;
学校支持:向老师说明病情,允许课间休息和作业减免。
2. 家长照护要点
seizure 应急预案:记录发作时间、形式,超过 5 分钟需急救;
发育监测:定期评估语言、运动里程碑,落后同龄儿童 1.5 个标准差时需康复介入。
八、儿童脑胶质瘤诊疗预后与复发监测
(一)生存数据
1. 低级别胶质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0 年生存率>90%,不影响预期寿命;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0 年生存率 60%-70%,部分可转化为高级别胶质瘤。
2. 高级别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5 年生存率 15%-20%,分子靶向治疗可提升至 30%;
DIPG:中位生存期 9-12 个月,尚无有效治愈手段。
(二)复发监测方案
1. 影像学随访
低级别胶质瘤:术后 3、6、12 个月 MRI 增强,之后每年 1 次;
高级别胶质瘤:每 2-3 个月 MRI,怀疑复发时加做 PET-CT(SUVmax>2.5 提示活性病灶)。
2. 分子标志物监测
脑脊液 ctDNA: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每 3 个月检测,TERT 突变阳性提示复发风险高;
血清 GFAP: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升高>20ng/ml 时需警惕进展。
儿童脑胶质瘤诊疗常见问题答疑
1. 儿童脑胶质瘤有些什么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
晨起头痛、喷射性呕吐(颅内压升高);
肢体无力、步态不稳(运动功能受累);
视力下降、复视(视神经或眼球运动神经受压);
发育异常(性早熟或生长迟缓)。
婴幼儿可表现为头围增大、囟门张力高,需与脑积水鉴别。
2. 儿童脑胶质瘤需要手术吗?
多数需要手术:
低级别胶质瘤:能全切者首选手术,术后多无需放化疗;
高级别胶质瘤:即使无法全切,也需手术减瘤,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特殊部位(如脑干)肿瘤需评估手术风险,部分可先活检明确病理。
3. 儿童脑胶质瘤能彻底治愈吗?
取决于肿瘤类型:
低级别胶质瘤:全切后 90% 以上可长期生存,接近治愈;
高级别胶质瘤:治愈难度大,但规范治疗可延长生存期,部分靶向治疗敏感者(如 BRAF 突变)有望长期缓解;
早期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4. 儿童脑胶质瘤手术切除后会复发吗?
存在复发可能:
低级别胶质瘤:次全切者复发率 30%-40%,全切后复发率<10%;
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复发率 80%-90%,平均复发时间 6-12 个月;
定期 MRI 随访和分子监测可早期发现复发,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