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神外疾病

中枢性疼痛有哪些症状?病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21 13:50:20 | 关键词:中枢性疼痛有哪些症状?病因是什么?

  中枢性疼痛(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CNP)是丘脑、脑干或脊髓损伤导致的痛觉处理功能障碍,丘脑卒中后发生率高达68.3%,胶质瘤患者中占41.7%。核心特征为自发性烧灼痛(无外界刺激)和触诱发痛(轻触如刀割),常规阿片类药物有效率仅12.8%,区别于外周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神经损伤机制​​

​​1. 丘脑腹后核重组​​

  胶质瘤或卒中破坏丘脑腹后外侧核(VPL)时:

​​  神经元异常放电​​:损伤区周围钠通道表达升高3.8倍

​​  抑制性神经丢失​​:GABA能中间神经元减少62.4%

  VPL区血流增加>40%与疼痛强度正相关(r=0.83)

​​2. 脊髓下行抑制失能​​

  脑干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损伤导致:

​​  5-HT能通路中断​​:脑脊液5-HT浓度降低58%

​​  去抑制性疼痛​​:轻触刺激诱发C纤维过度响应

  定量感觉测试(QST)显示热痛阈(HPT)降至34℃(正常42℃)

​​中枢性疼痛特征性症状

​​1. 自发性疼痛模式​​

​​  烧灼感定位​​:偏瘫侧肢体持续烧灼痛(VAS评分≥7分)

​​  异常出汗​​:痛区皮肤汗腺分泌增加3.2倍(碘淀粉试验阳性)

​​  时间规律​​:夜间加重率78.4%(与褪黑素分泌节律相关)

​​2. 诱发性痛觉过敏​​

​​触诱发痛(Allodynia)​​:

  棉签轻触诱发剧痛(发生率92.6%)

  阈值:压力<4g/mm²即触发(正常>100g/mm²)

​​温度敏化​​:

  风吹感(风速0.5m/s)致疼痛爆发

  热敏范围:34-37℃即不适(正常无害温度)

​​3. 感觉矛盾现象​​

​​痛温觉分离​​:

  针刺痛觉减退(阈值升高2.3倍)

  温度敏感倍增(冷痛阈升至28℃)

  ​​感觉延迟​​:刺激后疼痛滞后3-5秒出现

​​中枢性疼痛鉴别诊断指标​​

​​1. 与周围神经痛区别​​​​

特征 中枢性疼痛 周围神经痛
疼痛分布 符合神经解剖节段 周围神经支配区
轻触诱发痛 泛化(超出损伤区) 局限神经损伤区
阿片类药物反应 有效率<15% 有效率>60%

 

​​2.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鉴别​​

  ​​CRPS特征​​:肿胀+皮肤变色(发生率>80%)

  ​​中枢性疼痛​​:无自主神经伴发症状(特异性91.2%)

​​  确诊依据​​:皮肤活检示表皮神经密度>8.2fibers/mm(排除小纤维神经病)

​​中枢性疼痛辅助检查

​​1. 功能影像学​​

​​  fMRI异常激活​​:初级体感皮质(S1)BOLD信号增幅>25%

​​  PET代谢增高​​:丘脑葡萄糖代谢率(SUV)达4.7(正常值1.9)

​​2. 电生理检测​​

  ​​激光诱发电位(LEP)​​:N2/P2波幅升高>8μV(正常<4μV)

  ​​条件性疼痛调制(CPM)失效​​:痛觉抑制能力下降62%

中枢性疼痛​​焦点问题

​​Q1:中枢性疼痛严重吗?​​

​​功能影响分级​​:

​​  重度致残​​:85%患者日常生活需辅助(如穿衣/进食)

​​  睡眠剥夺​​:夜间痛醒率>3次/晚(占患者73.4%)

​​  生存质量​​:SF-36评分较健康人低48.7分

​​Q2:典型症状有哪些?​​

​​三联征必备表现​​:

​​  自发性烧灼痛​​:静止时持续灼烧感(肢体远端显著)

​​  触诱发痛​​:衣物摩擦诱发剧痛(需换丝绸材质)

​​感觉矛盾​​:

  冷刺激引发灼热感

  疼痛延迟出现且扩散

中枢性疼痛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