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桥脑角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其中大部分是神经鞘瘤和脑膜瘤。脑膜瘤是典型的良性肿瘤,来源于蛛网膜绒毛细胞,而前者是良性肿瘤,较常见的来源于前庭神经鞘的施万细胞。由于丰富的血液供应、神经附着点和对包括脑干在内的功能结构的压迫,该区域的脑膜瘤对手术治疗提出了特别大的挑战。在这个部位区分脑膜瘤和神经鞘瘤特别重要,因为每种瘤种都有的预后和手术考虑。
不同的解剖学考虑包括内耳道(IAC)和颈静脉孔的受累,骨性结构的受累,颅神经(CN)的受累,以及可能的脑干侵犯。在该位置的重要治疗考虑包括前庭耳蜗和面部神经功能的保护,因为在该位置的肿瘤经常附着在这些神经上。以前的研究通常由长期治疗的小群体组成,并证明了主要取决于肿瘤特征的可变手术结果。一项对24名患者的此类研究表明,46%的患者经历了短期并发症,其中92%的下CN神经病发生在肿瘤延伸至颈静脉孔的患者中。相关研究对34例手术治疗超过8年的CPA脑膜瘤患者的结果进行了描述,并研究了可能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各种因素。
术后结果
并发症主要包括CN缺陷,发生在35.3%的患者。这些并发症大多数(66.7%)是长期性的,占全部患者的23.5%。只有1例患者经历了术前存在的CN缺乏的恶化。较常见的受累神经是CN X(11.8%);其次是六和七氯化萘(5.9%)。其他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脑脊液漏、气管造口术要求、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PEG)管放置、血肿、因创伤性插管引起的舌头肿胀和头晕。值得注意的是,术后没有患者出现听力下降。
各种因素,如肿瘤大小/范围和切除范围,被发现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大于3 cm的患者长期性CN缺失的发生率高于肿瘤较小的患者(分别为45.5%和5.9%;p=0.011)。此外,肿瘤延伸至颈静脉孔与下CN缺陷的发生有关,而在没有侵犯颈静脉孔的肿瘤中没有发生下CN缺陷。四名患者出现CN X缺陷,其中一名患者需要放置胃造口管进行长期肠内接入。一名患者还经历了中枢神经XI麻痹,导致左侧斜方肌无力。全部较低的氯化萘缺陷(氯化萘IX-XII)被视为是长期性的。相比之下,没有发现IAC肿瘤扩展与术后并发症或CN缺陷相关。较后,与GTR相比,短串联重复序列增加长期性CN缺失率(分别为40.0%和10.5%;p=0.046)。
保护神经的利器——术中电生理监测
目前,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成为实时监测神经功能、减少神经损伤、提高手术质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要求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医生协同配合达到神经功能保护的目的,根据具体的手术部位、手术入路和方式,针对术中易损功能区或神经传导通路,选择合理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模式和方案,据此决定较佳的麻醉方法,确定监测报警阈值。
INC巴教授手术中所用到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听觉诱发电位(AEP)、肌电图(EMG)、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脑电图(EEG)等。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多方位的了解麻醉状态下病人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在功能区以及邻近颅神经的脑瘤手术中,如果手术中患者神经功能受到影响,神经外科医生可通过它及时发现并避免损伤正常脑组织和神经,这对保留患者原有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有意义。
INC之德国巴特朗菲教授还曾在其《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during brainstem surgery to preserve corticospinal function》中探讨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对于保持皮质脊髓功能的重要作用。
INC巴教授在论文中评估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中MEP的作用
在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所在的德国INI国际神经学研究所,每天这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的高难度手术案例不胜枚举。除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术中神经导航等高科技”高配“手术设备,多模态影像技术和术中唤醒技术的结合应用,共同实现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顺利性,较大水平切除肿瘤,达到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