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岁的Louisa突然遭遇视力的严重衰退,左眼几乎完全失明,右眼也仅能看到中央极小的一部分区域。这突如其来的视力问题让她焦急万分,四处寻求治疗方法。经过一系列检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她的颅脑鞍结节处竟然长了一颗巨大的脑膜瘤,而这颗肿瘤正是导致她视力丧失的罪魁祸首。
术前MRI图像清晰地显示出一个大的鞍结节脑膜瘤,并且视交叉已经受到了压迫。
医生告知Louisa,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她的视力有恢复的希望;但如果放弃治疗,任由肿瘤发展,她很可能会永久性失明。然而,传统的开颅手术需要剃除头发,术后还会留下明显的疤痕,这对于十分注重自身形象的Louisa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针对Louisa的特殊情况,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内镜委员会前主席HenryW.S.Schroeder(施罗德)教授,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术方式——眉毛切口手术,通过一个小切口成功实现了肿瘤的完全切除。
术后4个月,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手术切口外观恢复良好,小型疤痕被眉毛遮挡,几乎看不出来,很好地保持了容貌的美观。
术后,Louisa的右眼虽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盲,但视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
术后5年的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显示,肿瘤没有残留,也未出现复发的情况。
鞍结节脑膜瘤:以视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鞍结节脑膜瘤(TSMs)在所有颅内脑膜瘤中约占5-10%,它起源于鞍结节的硬膜,其中视神经管和视交叉沟外部的交界处是最常见的起源部位,视交叉沟、鞍膈和蝶棱都在肿瘤的发生区域内。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大部分患者会以视觉功能障碍作为首发症状。这类患者的病程通常持续数年,主要临床表现是因视器受到压迫而出现视觉障碍。虽然单侧视觉损害有可能出现,但更常见的是双眼同时受到影响。视力下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许多患者还会并发视神经萎缩。具体原因如下:
视交叉直接压迫:视交叉作为视神经纤维的中继枢纽,当受到鞍结节前下方肿瘤的压迫时,会导致视交叉中部负责颞侧视野传导的纤维选择性损伤。所以,患者会出现双颞侧偏盲的典型症状,也就是双眼外侧视野变得模糊或者丧失。
视神经复合损伤:一方面,肿瘤会直接挤压视神经轴突,机械性地阻碍视网膜至视皮层的信号传导;另一方面,受压区域的血管狭窄,会引起视神经营养障碍,造成视网膜-中枢传导通路的不可逆损害。
视束继发受累:当肿瘤体积不断增大,向后延伸压迫视束(即视交叉至外侧膝状体的延伸结构)时,会引发同侧偏盲。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管状视野,甚至全盲,而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压迫持续的时间呈正相关。
眉毛切口:开小窗巧切大瘤
在选择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时,需要根据肿瘤的特征以及解剖关系,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方案。比如:内镜经鼻入路特别适合中小型(3cm以下)鞍结节脑膜瘤;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同样适用于中小型鞍结节脑膜瘤;当肿瘤体积较大且呈分叶状生长时,可能会选择扩大翼点入路;如果肿瘤延伸至视神经外侧,或者包裹颈内动脉并超出其外侧界,会考虑经颅入路;翼点入路适用于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此外还有经筛板入路、经蝶骨入路等多种手术入路方式。
在Louisa的病例中,施罗德教授采用的是经眉切口眶上入路。这种手术本质上属于开颅手术,但与传统开颅手术不同,它运用的是锁孔技术。锁孔手术具有微创的特点,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不过,由于手术操作空间大幅缩小,手术难度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深厚的解剖学知识和精湛的显微手术技巧。
INC国际神外大咖的无痕手术优势
与传统的标准手术方法相比,这种不开颅脑膜瘤手术不仅没有牺牲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还具有诸多优点:
该手术入路通用性很强,可以到达大部分前颅底区域、鞍上、海绵窦外侧、近段侧裂、Willis环、额底和颞叶以及中脑腹侧等部位。
手术对软组织的损伤极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患者恢复速度也更快。
手术时间较短,开颅时只需钻一个孔,不需要剃头和剃眉毛,术后手术切口的瘢痕不明显,能够很好地保持患者的容貌外观。
手术过程中对脑组织的牵拉较少,优化了手术视野,进一步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同时,尽量减少脑组织暴露,有助于硬脑膜和颅骨对脑组织的保护。
手术过程中,施罗德教授精心制作了一个大约2×2.5厘米的小型骨瓣,安全地打开颅骨。在内镜的辅助下,他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视神经管内部的情况,这对于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视神经起到了关键作用。手术时,施罗德教授小心翼翼地将肿瘤与前大脑动脉仔细分离,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血管结构。最终,成功将肿瘤组织完全切除。
通过眉毛切口进行手术入路。
术后头颅影像显示一个小的眶上开颅术(箭头所示)
微创手术的关键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重要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并非仅仅关注手术切口的大小。有时候,即使手术切口和骨窗很小,但如果对脑组织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微创手术。锁孔手术是在医生对神经解剖有深入理解,并且具备熟练显微外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锁孔”效应来实现微创的。然而,能否真正达到微创的效果,还受到肿瘤的类型、大小、生长特点、位置以及医疗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说,这种看似切口不明显的手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反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