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脑膜瘤

脑膜瘤MRI影像特征可以判断肿瘤良恶性吗?影像该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5-11-21 14:25:44 | 关键词:脑膜瘤MRI影像特征可以判断肿瘤良恶性吗?影像该怎么看?

  脑膜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类型。在X线检查和脑室造影技术时期,检查结果仅具提示性价值。当前影像学技术可实现脑膜瘤的无创精准诊断,明确病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脑膜瘤MRI影像判读要点及良恶性预测价值,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成为临床关注重点。

  脑膜瘤在MRI和CT检查中均呈现特征性表现。典型脑膜瘤在CT平扫中显示边界清晰的轴外肿块,压迫正常脑组织。肿瘤轮廓光滑,邻近硬脑膜结构,部分病例呈分叶状生长,约20%存在钙化灶。因细胞密度较高和/或沙粒体样钙化存在,脑膜瘤密度可能高于脑皮质。近半数颅底脑膜瘤累及邻近骨结构(反应性骨质增生、浸润性生长或骨质侵蚀)。典型脑脑膜瘤在MRI上表现为附着硬脑膜的轴外肿块,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低信号(与灰质对比),质子密度加权和T2加权像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周围可见薄层脑脊液环绕(等信号带),提示肿瘤未侵犯脑实质,钆对比剂增强后多呈现明显均匀强化。多数脑膜瘤边缘可见硬脑膜增厚、向周围逐渐变细的"脑膜尾征"。

​脑膜瘤MRI影像示例分析​

  案例一:80岁女性患者,精神异常病史1个月。T1加权序列显示右中颅窝底界限清晰、均匀强化的肿块,宽基硬脑膜尾与右侧海绵窦接触。右颞叶受压但未受侵犯。a、b为T2加权像,肿块(箭头指示)呈等灰质信号;c为T1加权像,肿块(箭头指示)呈均匀轻度高信号(与灰质对比)。

一名有1个月精神疾病史的 80 岁女性的T1加权序列显示,右中颅窝底内有一个界限清楚、均匀增强的肿块,具有宽阔的硬脑膜尾,其下内侧接触右侧海绵窦。右颞叶上方被肿块压迫,但未侵犯。a、b为T2,显示该肿块(箭头所示)呈等灰质信号;c为T1,显示该肿块(箭头所示)呈均匀的轻度高信号(相对于灰质)。

  案例二:35岁头痛女性患者。增强冠状位T1加权序列显示右中颅窝均匀强化轴外肿块,宽硬脑膜尾(箭头)沿蝶骨翼延伸,包绕右额叶外侧面。肿块导致大脑镰下向左移位7毫米,右侧脑室受压。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WHO 1级)。

一名 35 岁头痛女性的造影后冠状 T1 加权序列显示,右中颅窝内有均匀增强的轴外质量,并有宽阔的硬脑膜尾(箭头)沿着蝶骨翼延伸,并围绕右额叶的侧面。肿块导致大脑镰下向左突出 7 毫米,右侧脑室消失。手术时的组织学结果为脑膜瘤(1 级)

  案例三:83岁男性患者,头晕伴跌倒症状。增强轴位T1加权序列显示左侧桥小脑角区(箭头)均匀强化轴外肿块,宽硬脑膜附着伴硬脑膜尾,向前延伸至左侧内耳道,向后延伸至乙状窦。肿块覆盖左侧内耳道,无管内延伸。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符合脑膜瘤(WHO I级)。

一名有头晕和易跌倒症状的 83 岁男性的造影后轴向 T1 加权序列显示,左侧桥小脑角(箭头)内有均匀增强的轴外肿块,具有宽阔的硬脑膜附着物和硬脑膜尾,向前延伸至左侧内耳道,向后延伸至乙状窦。肿块覆盖左侧内耳道,无泪小管内延伸。外观和组织学符合脑膜瘤(I 级)

  案例四:55岁女性患者,晕厥发作史8年。轴位T2加权序列显示左额叶下外侧和前颞叶巨大轴外肿块,明显高信号,略高于脑脊液信号。肿块后方伴轻度血管源性水肿。病理检查符合微囊性脑膜瘤。

一名有 8 年晕厥发作史的 55 岁女性的轴向 T2 加权序列显示,左额叶下外侧和前颞叶有一个巨大的轴外肿块,明显高信号,略高于脑脊液。肿块后方有轻度血管源性水肿。组织学符合微囊性脑膜瘤。

  案例五:49岁女性患者,因头皮肿块就诊。矢状位增强T1加权序列显示左侧顶骨明显骨质增生,病灶主体向颅外突出。邻近骨性病变下方可见薄片状、均匀强化轴外软组织影(箭头),符合扁平型脑膜瘤影像特征,经手术病理证实。

一名49岁女性患者,因头皮肿块就诊。其矢状位增强后T1加权序列显示,左侧顶骨可见一明显骨质增生灶,病灶主体向颅外突出。紧邻骨性病变下方,可见一薄片状、均匀强化的轴外软组织影(箭头所示),符合扁平型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后经手术病理证实。

​硬脑膜转移瘤鉴别诊断​

  硬脑膜转移瘤可模仿脑膜瘤表现并出现硬膜尾征,但T2加权序列通常呈高信号;常见原发肿瘤包括乳腺癌、肺腺癌、肺鳞癌及肾细胞癌,多发病灶有助于鉴别诊断。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表现为硬脑膜占位类似脑膜瘤,经血行播散,T2加权序列典型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可多发并累及软脑膜。

  中枢神经系统结节病患病率约5%,可侵犯硬脑膜、软脑膜、血管周围蛛网膜下腔、颅神经及脑实质,病灶可呈局灶性(类似脑膜瘤)或弥漫浸润性,T1加权序列典型低信号,T2加权序列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多数合并肺结节病可辅助诊断。

  案例六:70岁头痛女性患者。增强冠状位T1加权序列显示右中央前回受压(箭头),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宽基硬脑膜附着,周围显著血管源性水肿。T2加权序列呈高信号(与灰质对比)。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乳腺癌腺癌转移。

70岁头痛女性患者。增强冠状位T1加权序列显示右中央前回受压(箭头),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呈宽基底硬脑膜附着,周围显著血管源性水肿。T2加权序列呈高信号(相对于灰质)。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乳腺癌腺癌转移。

  案例七:63岁男性患者,滤泡性淋巴瘤病史。增强冠状位T1加权序列显示右中颅窝轴外占位,宽基硬脑膜附着伴硬脑膜增厚,并向轴内延伸至右颞叶。硬膜成分均匀强化,轴内成分轻度不均匀强化,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影像表现类似伴轴内侵犯的脑膜瘤,但病理确诊为淋巴瘤。

63岁滤泡性淋巴瘤病史男性患者。增强冠状位T1加权序列显示右中颅窝轴外占位,宽基底硬脑膜附着伴硬脑膜增厚,并向轴内延伸至右颞叶。硬膜成分均匀强化,轴内成分轻度不均匀强化,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影像表现类似伴轴内侵犯的脑膜瘤,但病理确诊为淋巴瘤。

​非典型与恶性脑膜瘤影像学特征​

  仅凭神经影像学鉴别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与良性脑膜瘤存在困难。以下MRI特征可能提示高级别脑膜瘤:肿瘤边缘无等信号脑脊液包绕,或明显侵犯脑实质;肿瘤内囊变或坏死;肿瘤侵犯颅底;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减低;灌注加权MRI显示脑血容量升高。

  案例八:49岁患者,病理证实为WHO 3级(间变性)脑膜瘤。A(平扫CT):右额叶巨大占位,密度不均,周围血管源性水肿,明显占位效应。B(T2加权MRI):肿块信号不均,周边见相对于高信号核心的厚壁低信号环。C(增强MRI):强化肿块内部见中央强化减低区,提示坏死。D(灌注加权MRI):相对脑血容量(rCBV)未见升高。

一名49岁患者,经病理证实为3级(间变性)脑膜瘤。A(平扫头颅CT):显示右侧额叶巨大占位性病变,密度不均,周围伴血管源性水肿,并导致明显占位效应。B(横轴位T2加权MRI):肿块呈不均匀信号强度,周边可见相对于高信号核心的厚壁低信号环。C(增强后MRI):强化肿块内部可见中央强化减低区,提示存在中央坏死。D(灌注加权MRI):相对脑血容量(rCBV)未见升高。

  但上述表现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多数脑膜瘤首选手术治疗,具体方案取决于病灶大小、部位、患者全身状况和症状。部分研究发现高级别脑膜瘤在18F-FDG-PET中摄取更高,但诊断价值有限。新型PET示踪剂(如Ga-68 DOTATATE)为诊断和治疗规划带来新希望,尚未临床普及。

  MRI和CT应用前,血管造影用于脑膜瘤显像,通过显示脑膜动脉供血和肿瘤染色提示诊断。目前血管造影仅用于需要术前栓塞的病例。

​不同WHO分级脑膜瘤影像学特征对照表

注:低级别为WHO1级,高级别为WHO2级和3级。

需注意:脑膜瘤MRI特征可为良恶性判断提供重要线索,但非唯一诊断依据,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人工智能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智能化诊疗成为医学发展新趋势。基于人工智能(AI)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为肿瘤精准化、个体化、全程化治疗提供可能。在脑膜瘤研究中,以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为代表的AI技术表现优异,基于图像分割网络和目标分类网络完成肿瘤图像分割、术前分级、Ki-67增殖指数预测等临床任务。

  与人工判读相比,计算机可更准确识别图像灰度值,有效量化分析医学影像深层特征,在像素水平探索数据间潜在关联。基于此能力,未来AI可突破影像-病理壁垒,建立影像特征与肿瘤异质性、细胞及基因水平间的联系,为精准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治疗反应预测提供有价值信息。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