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不能自愈!严格来讲,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肿瘤,它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体表体内均有发生。当这种良性病变位于脑干时,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因为反复的血管破裂,诱发的脑干出血,凶险并且无法预防,会造成口角歪斜、视力受损、难以吞咽及站立行走等等,较可怕的结果是终生昏迷不醒。一开始出血是为患者敲响警钟,此后出血间隔期会越来越短,往往每一次出血,都伴随着症状的进行性加重,神经系统症状恢复的可能性较低,危险性会越来越高,当出血量达10ml时死亡率近乎全切。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怎么治疗?
手术全切病灶是防止再岀血的较合适手段,也是患者获得更好效果的根本方法。但这个拇指大小的脑干,却是人体的“司令部”,稍有差池患者都有可能,呼吸心跳全停、意识丧失、四肢瘫痪等等,因此手术需做到万无一失,对主刀医生的要求较为苛刻,因为稍有不慎,患者都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或在ICU昏迷不醒,所以常被医生建议保守治疗。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绝症吗?并非如此
简单来讲,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就像长在树干中心的害虫,如果它不出血、不乱动、不影响树的生长,可以不去理会它。但如果这虫不仅在生长,还分泌有害物质损伤树干,让树从内芯不断腐烂,整棵树都面临被腰斩的风险,那治疗就势在必行。大树要冒着较大的风险、忍痛做手术,较怕的是杀敌一千,自损一万。除虫不成,反倒把树伤个完全。还有可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害虫除得差不多了,大树也奄奄一息,受到的误伤根本无法补救。较好的治疗方案是,在确定顺利的前提下全歼害虫,大树短暂修整后安然无恙、屹立不倒。
啄木鸟除虫
其手术适应症包括:①有出血史;②产生临床症状;③肿瘤位置手术可到达。上述3个条件均满足的病例,为手术的适应症;而上述3个条件均不满足的病例一般无需手术。而对于仅满足上述3个条件中的一项或两项的病例,则需具体分析。①MRI示出血,但患者无临床症状,肿瘤位置较表浅。有学者认为此种情况需考虑患者年龄,如患者年轻,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患者需对该手术的利益及风险有充分的理解及认识,同时该手术团队应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否则,也可观察随访。如果患者年龄>65岁,则不宜手术。②有多次出血、进行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和肿瘤位置较深的病例是否手术存在较大争论。Samii等建议也可考虑行手术治疗。③对于脑干出血产生严重临床症状,如昏迷、呼吸及循环障碍并非手术禁忌症,相反为急诊手术的适应症。Wang等发现上述严重病例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好转,患者的术前临床症状并非与患者术后预后相关。一旦确定手术治疗,何时手术成为另一关键问题。除外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需行急诊手术情况,一般认为宜在脑干出血后的亚急性期行手术治疗。各学者对于亚急性期的界定不一。一般来说,较早不宜在出血后1周内行手术,较迟则不宜超过3个月。大多数学者支持的手术时机在出血后2周至1月内。选择亚急性期手术的原因在于:首先,患者临床状况稳定,对手术耐受性较好,且有利于手术疗效的评估;其次,血肿在此期间逐渐液化,术前MRI检查利于确定肿瘤实质,有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及术中肿瘤全切除;而且,液化的血肿利于术中减压,有更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且利于判断手术界面。而过早手术,由于病变周围水肿的存在且病变界面不清,容易造成脑干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过晚手术,患者可能在此期间发生再出血,而且由于血肿的机化、钙化,病变周围胶质瘢痕增生,病变组织质硬且与邻近脑干组织紧密粘连,造成手术切除困难。研究表明,亚急性期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及症状好转均优于晚期手术治疗的患者。此外,如患者一次出血后,一旦手术指征明确,即应在一次出血后的亚急性期手术,而不宜等待其再次出血。因病变多次出血后,反复的胶质增生造成病变组织与邻近脑干组织粘连,致使手术切除困难;而且,多次出血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及症状好转率均明显差于一次出血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总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既不能够自愈,更不是什么不治之症,目前国际成熟的较佳治疗结果是可以通过手术全切而获得治愈,但手术的预后与术前的出血次数、症状持续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建议患者不要等到多次出血、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才想到做手术,一旦决定做手术,就要找能力范围内较好的医生为自己主刀,争取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