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睡前,你正望着天花板尝试入睡,耳边却持续传来“嗡嗡”或“蝉鸣”样声响,尽管房间内一片寂静,这种声音却始终无法消散。
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耳鸣,偶尔出现的耳鸣可能是身体疲劳的信号。但若持续出现单侧耳鸣,则需警惕——这或许是听神经瘤发出的“警报”!
01 耳鸣是疲劳所致还是肿瘤的警示?
耳鸣可被视为身体的某种“警报信号”,但警报分为两种类型:
生理性耳鸣
多见于疲劳、压力较大时,更像是“身体发出的抱怨”。例如熬夜后耳中的“蝉鸣声”、或戴耳机时间过长出现的“电流声”,大多为双侧性,休息一两天后便可消失。这类耳鸣多属听觉神经暂时“超负荷”,一般无需过度担忧。
病理性耳鸣
若只有单侧耳朵持续鸣响,且由“偶尔发生”转为“每日出现”,甚至响度逐渐增加,并伴有听力下降(如听不清电话、需要他人重复说话),有时还出现行走不稳,则需高度警惕,这可能是听神经瘤的早期表现!
02 通过3步自查初步判断:是否需就医?
已出现耳鸣者不必过度焦虑,若存在以下3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关注是否单侧发生:捂住一侧耳朵,若耳鸣仅出现在单侧,需予以记录;
持续超过一周:耳鸣每日出现,经休息仍无改善,持续时间超过7天;
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存在听力下降、头晕、耳部“闷胀感”等。
03 出现耳鸣后通常需进行哪些检查
医生一般会首先安排“纯音听力测试”,以评估是否存在听力下降;如怀疑听神经瘤,则会建议MRI检查——该检查可清晰显示听神经上的微小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
听力学检查
主要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等,纯音测听常提示单侧或不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ABR结果多显示蜗后病变。
影像学检查
CT:可显示内耳道骨质受压,伴不同程度扩大。
MRI:增强MRI为诊断听神经瘤的首选方法,可更清晰展示听神经、脑干及周边血管结构,排除肿瘤(如听神经瘤)或血管压迫(如搏动性耳鸣)。
此外,其他辅助检查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也有助于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区分听神经瘤与其他疾病如内耳眩晕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
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耳鸣均为肿瘤(如听神经瘤、胆脂瘤)所致。
其他可引起耳鸣的原因还包括血管性疾病、听力损失引发的耳鸣、中耳堵塞或咽鼓管功能障碍、头颈部外伤、颞下颌关节紊乱、鼻窦压力异常和气压伤、耳毒性药物引起的耳鸣,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甲亢、甲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紧张症)等。
因此,只有详细分析耳鸣的具体原因,才能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比起“害怕查出疾病”,更应避免“忽视耳鸣症状”
许多人在确诊听神经瘤后会感到恐慌,但实际上大多数小型肿瘤(如小于2厘米)并不需要立即手术,定期随访复查即可;即使需要手术,当前外科技术也尽可能保护听力及面部神经功能,术后恢复效果良好。
与其“害怕查出疾病”,不如警惕“对耳鸣掉以轻心”。偶尔的双侧耳鸣或许是身体在提醒“需要休息”,但对于单侧、持续存在的耳鸣,不应拖延——早发现、早检查,才能更好地保护听力健康。
参考文献:
Carlson, M. L., & Link, M. J. (2021). Vestibular Schwannoma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14), 1335–1348.
Brackmann, D. E., Shelton, C., & Arriaga, M. A. (2016). Otologic surgery (4th ed.). Else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