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脑积水、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成为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决策过程中的主要担忧因素。若放任肿瘤生长,将持续压迫周围神经结构,甚至侵犯脑干生命中枢;而手术治疗则因病情复杂性常面临两难抉择。当听神经瘤合并其他复杂情况时,手术方案需特殊考量。
病程发展详情
本例为51岁男性患者,一年前确诊听神经瘤。虽未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但左耳听力严重受损至105dB,生活陷入半静默状态。MRI检查显示肿瘤直径达24mm,并已侵入内耳道。
更为复杂的是,术前血管造影(CTA)检查意外发现合并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球异常膨大紧贴内耳道后壁,犹如置于手术路径上的"解剖地雷",使得常规手术路径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入院时T1加权磁共振成像显示,延伸至内耳道的桥脑角区存在均匀强化病灶。
影像学检查结果

B: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显示,左上前象限存在肿瘤病灶(绿色区域为强化部位)
C:B图所示内耳道壁骨质缺损,显示高位颈静脉球极度贴近内耳道及肿瘤区域
基础病理说明
听神经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听神经,在面神经、脑干与小脑间的狭窄间隙中生长。早期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听力下降、耳鸣,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压迫面神经、三叉神经甚至脑干。
颈静脉球高位发生率达25%,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可能引发搏动性耳鸣或听力下降。颈静脉球位于岩骨下颈静脉窝内,"高位"特指颈静脉球异常膨大导致与耳蜗间距缩短,增加手术损伤风险,而非术后位置升高。
手术方案决策
面对狭小颅底空间内的病灶切除与风险规避难题,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成员、日本圣路加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教授主刀此例复杂手术。

针对伴有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川岛教授采用经岩前入路,为此类复杂病例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听神经瘤手术中,肿瘤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目标。但本例患者若采用常规乙状窦后入路,需钻磨内耳道后壁,而颈静脉球高位使得该操作风险极高,可能导致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经全面评估后,川岛教授决定采用经岩前入路,通过内耳道前上壁钻孔,避开颈静脉球区域,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手术操作细节
手术采用U形皮肤切口,环绕耳廓获取大面积带蒂筋膜骨膜瓣,为后续修复做准备。从中颅底分离颞叶硬脑膜过程中,精确识别并电凝、离断脑膜中动脉。
随后从小脑幕方向切开颅中窝硬脑膜,夹闭上岩窦近远端,创建安全操作空间。显微镜下清晰辨识肿瘤前方面神经,在保护颈静脉球和面神经前提下,逐步完整切除肿瘤。
功能预后评估
术后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经一年恢复期后明显改善。复查影像显示内耳道前壁与上壁切除范围精确,颈静脉球保护完整,肿瘤全切无复发迹象。

A&B:术前轴位与冠位CT图像,显示岩骨水平内耳道。巨大高位颈静脉球突入后颅窝
C&D:术后图像显示内耳道前壁与上壁切除范围
临床管理策略启示
本例为伴有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手术管理提供有效策略。对确诊听神经瘤患者,增强MRI为诊断金标准,术前CTA有助于评估颅底血管结构,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信息。

当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特别是单侧性或进行性加重时,应引起重视,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听神经瘤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对保留面神经功能和残余听力具有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Kawashima A. et al. Management of Acoustic Neuroma with High Jugular Bulb: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 [J]. Neurosurgery, 2023.

胶质瘤
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脊索瘤

沪公网安备31010902002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