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12岁少年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案例解析与预后评估

发布时间:2025-07-23 08:57:24 | 关键词:12岁少年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案例解析与预后评估

  "妈妈,术后我会瘫痪吗?"12岁男孩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情危急的转机分析

  12岁患儿小宇脑干深处存在一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此病灶在半年内发生两次出血事件,导致其左手功能障碍,病情危急。

  手术抉择?国内顶级专家警示:致残风险极高,潜在失明、失语、瘫痪风险...

  不手术?下一次出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无论手术与否均面临严峻挑战!年轻生命进入倒计时,绝望母亲多方寻求生机:"谁能安全切除我孩子的肿瘤?转机究竟何在?"

小宇基本信息

年龄:12岁

诊断:脑干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情发展阶段

  2021年10月,12岁小宇出现不明原因头痛、恶心症状。检查结果令全家揪心:确诊脑干海绵状血管瘤(CCM)!因位置高危,医生建议保守观察。

  首次少量出血:2022年6月,小宇突发双腿无力症状,提示血管瘤少量出血。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但病情隐患未除。

  第二次出血:同年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小宇出现左手无力症状!复查证实再次出血。北京专家明确建议手术干预,但手术风险警示令人窒息:"患儿术后可能出现视神经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等多系统受损。"

  手术?还是继续观察?两难抉择折磨着小宇母亲,生命倒计时持续进行,希望之光何处可寻?

术前影像学资料

术前影像

咨询INC巴特朗菲教授,手术成功实现肿瘤全切

  绝望之际,经国内顶尖专家推荐,小宇母亲联系到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的巴特朗菲教授。

  2022年11月初,跨国视频咨询带来转机。巴教授明确判断:"手术风险较低,如此年轻患者术后很有机会完全康复!"小宇母亲回忆:"当时听完评估,内心激动不已!"

  11月20日,在中德专家团队协作下,巴教授主刀成功切除这处高风险病灶。

11月20日,在中德专家紧密协作下,巴教授主刀,成功为小宇全切了这颗“定时炸弹”!

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当日:小宇离开手术室即恢复意识,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损伤。

  术后第4天:可正常进食并下床行走。

术后第4天:他就能正常吃饭、下地行走

  术后第10天:恢复状态良好,主动向母亲索要术前约定的自行车。

  术后半年复查:复查期间恰逢巴教授中国巡诊,小宇希望当面致谢并咨询复查结果——影像学显示恢复良好,但MRI提示脑干异常信号,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可能?同时发现右侧天幕下蛛网膜囊肿?

  巴教授解读:不存在肿瘤残留,桥脑区域无海绵状血管瘤复发迹象。该信号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对此类大型出血性脑干病变属正常现象,并非活动性海绵状血管瘤。关于蛛网膜囊肿,若无临床症状则无需干预,不必过度担忧。

  小宇及母亲心头巨石终落地,康复后的小宇将继续精彩人生。

桥脑损伤风险解析

  桥脑作为脑干核心组成,既是大脑下行神经传导通路,也是躯体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术中操作失误极易导致神经功能损伤。

桥脑是脑干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脑下行神经纤维传导的通路,也是躯体感觉上行的传导通路。手术中一旦有失,极有可能伤及到神经功能。

  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位置特殊,血管病变虽不毗邻桥脑表面,但单侧推移周围固有结构,包括外展神经和面神经。

  若损伤展神经核,可能导致斜视

  若损伤面神经核,可致面瘫

  若损伤三叉神经核,可致患侧面部感觉异常

  若损伤下行神经传导束,可致瘫痪或偏瘫

  严重脑干损伤还可导致呼吸、心跳功能异常

最佳手术入路选择策略

脑桥后外侧入路的对比优势

  针对桥脑海绵状血管瘤,INC巴特朗菲教授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选择相应手术入路,致力于保护外展神经及面神经功能。其研究证实: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入路中,脑桥后外侧入路优于脑桥后内侧入路。具体分析如下:

1. 脑桥后外侧入路

  过去30年间,巴教授采用脑桥后外侧入路完成大量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切除手术,积累丰富成功经验。

  此背外侧入路通常采用标准乙状窦后开颅术,经桥小脑角(CPA)暴露至三叉神经出口路径。

  因此,通过脑桥入路可建立多条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的安全通道。

  为优化手术视野,巴教授团队在诸多案例中改良此入路,采用远外侧髁旁或经髁髁暴露技术,通过向下延伸开颅范围,实现从外侧至内侧更有利的脑桥手术路径。

2. 脑桥后内侧入路

  脑桥后内侧入路作为传统入路,目前仍临床广泛用于小脑、第四脑室及小脑后部手术。

  采用此菱形窝入路处理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时,需精准掌握脑桥结构与内在解剖关系,尤其当病变邻近或侵犯外展神经、面神经纤维及其他脑桥固有结构(如后纵束、外侧束、脊髓丘脑束和三叉神经束)时。

  面神经丘(由面神经纤维组成并穿越下方第六颅神经核)的精确定位无法单凭菱形窝外观判断。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价值

  肌电图(EMG)监测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至关重要,可辅助识别菱形窝面神经丘位置,对预防永久性颅神经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INC国际脑血管专家巴特朗菲教授介绍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巴特朗菲教授,作为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专长包括:大脑半球病变切除术、脑干病变切除术、脑血管疾病手术、脑深部胶质瘤切除术、颅颈交界区病变切除术、神经吻合术、各类椎管内肿瘤手术。

擅长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处的病变等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以及各种椎管内肿瘤等

  巴教授学术影响力覆盖全球,曾接受欧洲、中东、北非及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南非、智利等40个国家学术邀请,作为特邀讲者出席400余场国际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为世界神经外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尤其在颅底外科及脑脊髓显微血管病变治疗领域。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