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随时可能再次破裂出血,手术可能导致瘫痪、偏瘫……”在一次脑干出血幸存后,刚接受手术的吴先生回想起来仍感到后怕。
谁能料到,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乘电梯过程中,一颗位于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突然破裂出血。那一年,他年仅28岁。
随后,他辗转多家医院咨询,得到的答复几乎一致:手术风险极高,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希望似乎一次次破灭。
他表示:我还有家人需要照顾,绝不能倒下。他也坦言:我害怕再次出血,更不愿因此失去未来。
为何一个“良性”病变会如此棘手?
主要原因在于病灶位置特殊——位于大脑脚中脑腹侧面,紧邻脚间窝。大脑脚内部存在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纤维,若手术损伤该区域,可能导致左侧肢体瘫痪。同时,动眼神经也从该区穿过,术中如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瞳孔散大、复视、眼睑下垂等后果。该位置深在、手术通道狭窄、器械操作受限,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极为严苛。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吴先生最终得到巴教授的治疗,成功将这一棘手血管瘤全部切除!术后当天,巴教授在ICU查房时确认,吴先生肢体活动、眼球运动均正常,面部无麻木——所有担忧的后遗症,均未发生。
术后第9天,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电梯中突发“脑干出血”再出血风险持续存在
28岁那年,我从没想过,在下班乘坐电梯时,我脑干上的一颗海绵状血管瘤会突然破裂。
事先毫无征兆,一阵强烈头晕突然袭来,我瞬间感到“支撑不住”,随之而来的是无法自控的呕吐。120急救车将我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我第一次听到一个陌生术语——“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那一刻,我完全不知所措。
之后医生虽告知这是良性病变,我们刚稍感宽慰,他却严肃地补充:“它随时可能再次出血。”这句话,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我心头。我清楚地意识到,再出血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这里是脑干,是生命的中枢。
出血不仅极其危险且无法预测,可能引起口角歪斜、视力损害、吞咽困难及站立行走障碍等,最严重甚至可能导致长期昏迷。
从那一刻起,我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安心地工作与生活。
无数疑问开始不断涌现:是否会再次出血?该如何预防?我还能运动吗?还能开车吗?万一驾驶时像上次那样突然发作,又该如何应对……作为一个一向坚强的人,我从未感到如此恐惧。
若直接切除呢?可能瘫痪、半身不遂
既然无法通过其他方式预防出血,手术直接切除似乎是合理选择。然而,正因为病灶位于脑干,当地医生最初仍建议保守治疗。
我们不愿放弃,多方咨询,但结果均不理想——“手术可能导致瘫痪、半身不遂”。
难道无法手术,又无其他方法阻止出血,我只能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吗?
我焦虑至夜不能寐,年仅28岁,仍有家人和诸多人生计划,若真的瘫痪,该怎么办?难道要让配偶照顾我一辈子?作为家庭支柱,我绝不能接受这样的事。
回顾这些年,我一直忙于工作,不停奔波,为了自己和家人。从未想到长期高强度工作竟诱发如此危重疾病——脑干作为生命中枢,手术稍有差池,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改变。
他们居然都手术了?从无法手术到看见希望,我与巴教授视频沟通
在那些失眠的深夜,我不断搜索任何可能的信息。也正是在这样的辗转反侧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巴教授。现在回想,那是我人生中关键的一次点击。如果没有那次搜索,结局或许截然不同。
起初我几乎无法相信——几乎所有人都说不能手术,巴教授真的可以吗?
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我联系了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咨询。那天是8月8日,我记忆犹新。令我惊讶的是,众多情况类似的患者都已成功接受手术。这让我开始相信,手术或许真有希望。
不到一周,我们便与巴教授进行了视频沟通。视频中,我主要提出三个最关心的问题:手术成功率、术后生活质量及恢复情况。
当教授告诉我无需过度担心手术,术后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最不理想的结果可能仅为面部轻微麻木。对我而言,面对如此复杂的手术,若最差结果仅止于此,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听到这些,我的内心更加安定。这么久以来,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希望。
为何我急于与教授视频?
一个关键原因是,当时巴教授即将来华,同时我也认为不能再拖延——病情随时可能再次出血,我无法承受再次发作的打击。
巴教授也指出,当前情况对我非常有利,病灶尚不大,更易于完整切除。我可以等待,但再次出血可能导致病灶突然增大,引发严重症状。我们深知应相信专业,因此全家很快一致决定尽快手术。从见到教授到做出决定,我们用了不到一周。
难道要等到症状加重再手术?脑干出血可致命,绝非戏言
我果断选择手术,首先因为我仍年轻,并有家庭责任;其次该位置至关重要,之前咨询的多数医生要么缺乏把握,要么过度强调风险。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找到敢做且能做好这台手术的医生。
不能再拖延,脑干出血哪怕仅几毫升,也可能致命——我深知这绝非吓唬。
我曾查看不少病友分享:很多人保守治疗后病情逐渐恶化,甚至逐渐瘫痪、丧失行走能力。
我的病灶虽不算大,但目前我功能基本正常。在神经功能尚未出现不可逆损伤前手术,术后有很大机会维持正常生活。若等到再次出血再匆忙手术,损伤很可能无法挽回,届时连恢复的机会都将渺茫。因此我果断决定:必须手术。
开颅手术真的可怕吗?其实感觉就像睡了一觉
8月17日手术当天,术前一日我并未过度紧张,但进入手术室那一刻,仍有些恐惧。不过麻醉之后,我便失去知觉。
醒来时已在ICU,朦胧中第一眼看到的是巴教授和肖主任(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肖宗宇主任医师)。他们问我“感觉如何?”,我竟用英语回答“No Problem”。
之后他们再次来看我,我虽一时睁眼困难、身体虚弱,但神志清醒,能听到他们说话。
整个手术过程我无任何痛苦,仿佛睡了一觉。术后因水肿偶有呕吐,但我知道这都是正常反应。能顺利度过手术,这些不适真的不算什么。
啊?!竟然和正常人一样.我父亲不会英语,却双手为教授点赞
我一醒来就立即活动手脚、抬腿、转动眼球、张嘴——发现一切功能正常,只是稍感乏力。这让我非常高兴,证明手术非常成功,未损伤任何神经。
令我惊讶的是,术后情况比术前预想的更好。之前巴教授提到最差结果可能是面部轻微麻木,但我实际完全没有,表情和动作均正常。
父亲在手术室外见到巴教授,听到教授说“一切顺利”。我父亲不会英语,就对教授高高举起两个大拇指——无声,却充满感激。
ICU探视时,父亲坐在我床边一直鼓励我:“手术非常成功……肖主任和巴教授都说了,一切都很好。儿子,你要坚强。”
巴教授助我战胜内心恐惧 未来我要好好生活
最后,我想说,是巴教授让我真正走出了恐惧。他不仅技术精湛,更具备一种令人安心的气质——从容、坦诚且充满自信。那种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初次见面就让我感到踏实,并愿意完全信任。即便家人仍有顾虑,我仍坚定地告诉他们:“我相信巴教授,也必须相信他。”正是这份信任,带我迎来了成功的这一天。
未来的路,我希望踏实走下去: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保持规律作息,尽量减少熬夜,坚持锻炼,同时让心态更积极、更明亮。不再过度追逐名利,学会放下,顺应自然——生命该来的,总会到来。愿你我,皆从容前行。
案例来源:2025年8月17日巴教授国内示范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