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是什么
脑干梗塞医学上的确切术语应该叫脑干梗死,这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人脑循环系统为两套动脉,前循环为颈内动脉,后循环为椎基底动脉。前循环是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液,后循环是供应脑干的血液。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导致脑干细胞缺血性梗死,称为脑干梗死。脑干是人类生命的中心。
脑干梗塞原因
脑干小血管病变:是脑干梗死较常见的原因,小血管病变较终会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干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会对动脉壁造成损伤,进而导致斑块形成。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多,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会变窄甚至堵塞,影响脑干的血液供应,导致脑干梗塞。
血管炎:血管炎容易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起这种疾病。
先天性血管异常:先天性血管异常、这种疾病是由畸形引起的。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血液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引起脑干梗塞。
其它原因:可能的原因是动脉夹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大血管炎、椎基动脉扩张、线粒体肌病脑病、可逆后脑病综合征后脑病综合征、猎人弓综合征等。
脑干梗塞症状
脑干梗塞病情严重者常危及生命,较常见于脑桥,主要病理变化为脑软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史。偏瘫或四肢瘫痪是一种急性疾病、吞咽或发声困难,严重者有高热、意识障碍等。不同部位的梗塞是由于受累血管不同而引起的,表现为各种交叉瘫痪。
脑干梗塞检查
(1)头部CT: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脑干梗死病变的具体部位。但是早期脑干梗死不会有不同的图像,一般24-48小时后才会有明显的梗死表现,所以一般不会在疾病早期24小时内进行。CT,可以选择核磁共振进行诊断。
(2)颅脑核磁(MRI):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在发病初期CT无法识别梗死灶的情况下,确定脑干梗死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3)经颅多普勒:本次检查可观察患者脑血管状况。它不仅可以检测脑血管阻塞的部位,还可以反映脑血管功能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功能,从而判断脑血管功能是否良好。
(4)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本次检查是将造影剂注入患者血管。通过仪器,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大脑的血液流动和血管的通畅,判断大脑血管是否狭窄闭塞。
脑干梗塞寿命
脑干梗塞后的寿命取决于脑干梗塞的位置、病变的大小和治疗方法,以及是否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脑干梗塞发生在脑桥,一般来说病变不是特别大,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活动、语言、吞咽等功能。如果是双侧脑桥梗死,可能会出现闭锁综合征,导致患者全部运动功能丧失,需要长时间卧床。如果有坠积性肺炎或离子紊乱、内环境紊乱、消化道出血等情况会影响患者的寿命。
中脑部位出现脑干梗塞时,小病变可出现交叉性瘫痪,不影响患者寿命。但是,如果中脑大面积脑干梗塞,患者可能会在发病后一周内死亡。如果延髓出现脑干梗塞,患者可能会呼吸、突然停止心跳会影响寿命。一般危险发生在发病后三天甚至一周内。如果脑干梗塞得到治疗,患者不应死亡。如果患者不能再通过血管治疗,可能会留下的后遗症。
脑干梗塞治疗
药物治疗
溶栓及抗凝治疗: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能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使血管再通。
抗凝剂:例如低分子肝素钙,可以通过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来阻止血管的进一步闭塞。
利尿药和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缓解脑干梗塞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降脂疗法:常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降脂疗法,主要目的是防止脑干梗塞复发。
神经保护治疗:钙拮抗剂、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胞磷胆碱、亚低温治疗等。
手术治疗
脑干梗塞的手术治疗主要是急性期血管介入治疗、血管内机械取栓、开颅减压等补救治疗。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微创手段可用于急性期脑干梗塞的治疗,但时间节点重要,一般在脑干梗塞6小时以内,效果较好,治疗相对准确。如果是慢性脑干梗塞,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和颞浅动脉、枕动脉血管吻合手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但这种手术也有的风险,如果效果不好,会起到更好的损害性作用,所以在手术前要做好相应的检查。
脑干梗塞预后
脑干梗塞预后不佳,因为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主要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或动脉栓塞、痉挛、引起管腔狭窄的炎症、由于缺血而引起的循环障碍。脑动脉硬化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其他原因包括各种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狭窄、真红细胞增多症、血液凝固状态。一般的治疗方法有一般的治疗和不同的治疗,一般的治疗主要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并发症的治疗,其中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重要内容是启动规范化二级预防措施。不同治疗是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脑干梗塞护理
除常规治疗外,还应注意饮食:限制钠盐,控制体重,避免烟酒。注意预防和治疗发热、脱水、腹泻、出汗等易引起脑干梗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