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独特的脑肿瘤,其治疗和管理需要多学科合作。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深入,针对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治疗策略正在不断优化。对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全面评估、个体化治疗和细致的术后护理是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什么病?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或其前体细胞的肿瘤,属于神经上皮性肿瘤。肿瘤细胞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通常生长较为缓慢,但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可侵犯周围脑组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少突胶质细胞瘤可分为低级别(WHO Ⅱ级)和高级别(WHO Ⅲ级),级别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少突胶质细胞瘤病因?
遗传因素:部分少突胶质细胞瘤与特定的基因改变有关。如1p/19q联合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较为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这种基因缺失可能导致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异常,从而促使肿瘤发生。此外,一些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2型等,患者发生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可能增加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头部放疗等,可能会损伤神经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引发肿瘤。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杀虫剂等,也可能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发生有关,但具体的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因素: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在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监视机制缺陷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下降,使得肿瘤细胞更容易生长和增殖。
少突胶质细胞瘤症状表现?
癫痫发作:是少突胶质细胞瘤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生率较高。癫痫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常为患者就诊的初期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异常放电或刺激周围脑组织,导致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癫痫。
头痛:由于肿瘤生长导致颅内压升高或直接侵犯周围脑组织,刺激脑膜、血管等痛觉敏感结构,患者可出现头痛症状。头痛通常为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在早晨或用力时可能加重。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肿瘤位于额叶可出现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位于顶叶可出现感觉障碍、失用症等;位于枕叶可出现视力障碍等。
颅内压增高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占据颅内空间或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可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患者除头痛、呕吐外,还可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此外,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严重症状。
少突胶质细胞瘤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在CT上多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呈点状、片状或弯曲条带状,增强扫描后肿瘤可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
头颅MRI:是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在T1加权像上肿瘤多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部分肿瘤可有轻度至中度强化。
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是确诊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金标准。病理学家通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物等特征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等。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肿瘤细胞通常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圆形,核周有空晕,似“煎蛋样”外观,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肿瘤细胞表达少突胶质细胞相关蛋白等标志物。
分子病理检测:近年来,分子病理检测在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1p/19q联合缺失、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等分子标志物,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少突胶质细胞瘤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可以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并为后续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对于肿瘤位置较深或与重要神经结构关系密切的患者,可采用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辅助手术,以提高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放射治疗: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高级别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放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放疗可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用的放疗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可精确地将放射线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化学治疗:化疗在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对于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尤其是存在1p/19q联合缺失的患者,化疗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替莫唑胺、丙卡巴肼、洛莫司汀等,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对于高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化疗通常与放疗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目前针对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例如,针对IDH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也在探索其在少突胶质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少突胶质细胞瘤复发?
复发风险因素:肿瘤的分级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高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复发风险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此外,手术切除程度也与复发密切相关,若手术未能完全切除肿瘤,残留的肿瘤细胞是复发的根源。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如是否存在1p/19q联合缺失、IDH基因突变等,也与复发有关,无1p/19q联合缺失或IDH野生型的肿瘤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复发时间: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复发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复发时间相对较晚,可能在术后数年甚至十几年后复发;而高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复发时间通常较早,可能在术后1-2年内就出现复发。
复发后的治疗:对于复发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可再次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根据情况给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无法再次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姑息性治疗手段,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少突胶质细胞瘤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每30分钟至1小时记录一次,直至病情稳定。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伤口及引流管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如果术后留置了引流管,要注意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做好记录。
饮食护理:术后患者的饮食应根据病情和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一般在术后1-2天内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先给予流食,如米汤、鱼汤等,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最后恢复到正常饮食。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以促进患者康复。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如患者存在肢体运动障碍,可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和主动锻炼,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如有语言功能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练习、口语表达训练等。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心理护理: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担心肿瘤复发、影响生活质量等。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