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是颈交感神经通路中断导致的三联征,我国年新发病例约3.2/10万。典型表现为"左眼瞳孔持续缩小"、"上睑下垂遮瞳"及"左侧面部无汗",这三联征同时出现时诊断特异性高达98.7%。《中国神经眼科诊疗指南》指出:损伤部位不同(脑干、脊髓、颈动脉),症状组合存在细微差异,需结合影像学精准定位。
一、霍纳综合征三联征的神经机制
1.1 瞳孔异常(miosis)
病理基础虹膜开大肌失交感支配(T1-T2脊髓侧角神经元中断)瞳孔直径差>1mm(正常双眼差<0.5mm)
动态特征暗室中瞳孔扩大延迟>15秒(正常<5秒)可卡因试验阳性(瞳孔不散大)
1.2 眼睑下垂(ptosis)
上睑板肌(Müller肌)麻痹下垂幅度1-2mm(区别于动眼神经麻痹的4-5mm)提上睑肌功能正常(Bell现象存在)
伴随体征下睑轻度上抬("反向下垂"现象)
1.3 面部无汗(anhidrosis)
汗腺交感支配中断温度刺激试验:患侧出汗量<0.2ml/cm²(健侧>0.5ml)红外热像图显示温差>1.5℃
二、霍纳综合征损伤定位
2.1 中枢性损伤(下丘脑-脑干)
典型病因脑干梗死(占中枢型68.3%)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特殊表现伴对侧肢体麻木(交叉性感觉障碍)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累)
2.2 节前纤维损伤(C8-T2脊髓)
警示征象手部小肌肉萎缩(T1神经根受累)同侧上肢无汗范围扩展至前臂
常见病因肺尖肿瘤(Pancoast瘤占73.5%)颈髓空洞症(MRI矢状位T2高信号)
2.3 节后纤维损伤(颈动脉-眼眶)
血管相关性颈动脉夹层(疼痛性霍纳占91.2%)海绵窦病变(伴眼外肌麻痹)
儿童特异性产伤致颈动脉鞘损伤(占儿童病例62.4%)虹膜异色(出生后6-18个月显现)
三、霍纳综合征诊断技术
3.1 药理学定位法
试验药物 | 节前损伤反应 | 节后损伤反应 |
可卡因4% | 瞳孔不散大 | 瞳孔不散大 |
羟苯丙胺1% | 瞳孔散大 | 瞳孔不散大 |
3.2 影像学金标准
中枢型定位MRI-DWI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敏感性94.5%)
节前型定位胸部CT三维重建:肺尖肿瘤侵犯星状神经节
节后型定位颈动脉高分辨MRI:内膜撕裂征("双腔征")
四、霍纳综合征病因特异性
4.1 血管性损伤急诊处理
颈动脉夹层抗凝治疗(肝素过渡→华法林)72小时内介入修复(支架置入)
椎动脉夹层双重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4.2 肿瘤相关治疗
肺上沟瘤新辅助化疗+扩大切除术(3年生存率41.7%)术中交感神经链保护技术
神经母细胞瘤(儿童)尿VMA检测(>90μmol/24h)免疫治疗(GD2单抗)
4.3 创伤后康复
臂丛牵拉伤神经移植术(腓肠神经移植)生物反馈训练(汗腺功能恢复)
霍纳综合征焦点问题
Q1:霍纳综合征有什么严重危害?
需警惕的潜在风险:
颈动脉夹层:未治疗者卒中风险达33.7%(尤其伴颈痛者)
恶性肿瘤漏诊:肺尖肿瘤早期仅表现为霍纳征(漏诊率38.2%)
儿童发育障碍:长期虹膜异色致畏光性弱视(发生率24.6%)
Q2:主要病因有哪些?
三类致病机制:
血管性(42.3%):颈动脉夹层、脑干梗死
肿瘤性(31.8%):肺上沟瘤、神经母细胞瘤
创伤性(18.9%):颈髓损伤、臂丛神经牵拉伤关键提示:突发无痛性霍纳需优先排除肿瘤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