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刀治疗失效致肿瘤再生压迫脑干:全切手术成功干预
38岁女性患者因左侧面部感觉异常行磁共振成像(MR)检出三叉神经鞘瘤。应患者要求行伽玛刀放射治疗(GKR)。术后15个月随访MR显示肿瘤再生伴脑干广泛受压,瘤内囊性变形成。患者面部疼痛与复视症状加重,转至INC国际教授所在医院接受显微手术。肿瘤获完全切除,但因假包膜覆盖肿瘤及三叉神经纤维,左三叉神经被迫离断。术后复视消失,但面部疼痛持续恶化。病理证实GKR导致周围组织纤维化及退行性变,增加手术难度。
诊疗方案探讨:病例报告
患者绫子(38岁女性)因左侧面部感觉异常就诊。MR显示哑铃形强化肿瘤(图1上排),主体位于左中颅窝,三叉神经根为明确起源,经Meckel腔延伸至后颅窝。依据三叉神经鞘瘤分型标准,诊断为MP型(中后颅窝型),肿瘤体积2.5×1.8×2.0cm。患者选择GKR治疗,50%等剂量线覆盖全瘤体(图2),最大辐射剂量28Gy,边缘剂量14Gy。术后15个月MRI显示肿瘤囊性变伴体积增大。GKR术后18个月,患者出现左侧面部疼痛及外展神经麻痹性复视,遂转院治疗。
(上排)GKR前轴位与冠状位T1加权增强MR:左侧中后颅窝实性均匀强化肿瘤。
(下排)GKR后18个月轴位与矢状位T1加权钆增强成像:肿瘤多囊性变伴脑干显著受压,后部假囊与后颅窝硬脑膜相连。
MR显示GKR剂量分布:50%等剂量线接受14Gy辐射。
入院MR示左侧中后颅窝哑铃形肿瘤,T1低信号、T2高信号,瘤内多囊性变,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后部囊性成分压迫脑干,肿瘤体积增至4.5×2.5×2.5cm(图1下排)。
经岩前入路实现肿瘤全切:硬质主体位于中颅窝,囊性成分经Meckel腔延伸至后颅窝。术中发现白色弹性假膜(假囊)起源于肿瘤后部,与后颅窝硬脑膜直接延续(图3)。三叉神经纤维被假囊完全包裹无法分离,故切除左三叉神经。此现象证实囊性变为放疗介导反应。
岩前入路中颅窝术野:假囊(箭头)包裹三叉神经根并覆盖肿瘤,与斜坡硬脑膜(箭)相连。AE:弓状隆起,P:脑桥。
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图4A)。囊性区伴新旧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提示继发性退行性变。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厚膜包绕肿瘤(与神经束相连,图4B、4C)。此退行性变符合GKR后遗症特征,但组织学未明确膜性起源。
术后外展神经麻痹缓解致复视消失,面部疼痛加重需卡马西平治疗。术后MR未见肿瘤残留(图5)。
术后T1加权钆增强MR:无肿瘤残留,颅底修复用颞深筋膜呈强化表现。
病例总结
三叉神经鞘瘤占神经鞘瘤1-8%,属罕见良性肿瘤。中颅窝部分若位于海绵窦硬膜间或Meckel腔内,经验丰富者可安全切除。立体定向放疗适用于手术高风险或拒绝手术者。
GKR后三叉神经鞘瘤复发案例罕见,其临床与组织学特征尚未明确。听神经瘤等其他神经鞘瘤GKR后复发均见存活肿瘤细胞,且纤维化增加再手术难度。
本例术中证实:放疗诱导假囊形成并包裹三叉神经,导致神经被迫切除加剧术后疼痛。假囊起源推测为后颅窝硬脑膜,因组织学显示厚层结缔组织,且MR与术中发现硬脑膜粘连。本案例表明放疗诱导纤维化/退行性变可累及正常组织,增加肿瘤分离难度。
【EANS共识】成人三叉神经鞘瘤管理策略


《Acta Neurochirurgica》刊载《成人非前庭神经鞘瘤管理:EANS颅底分会系统性综述与共识声明(第二部分:三叉神经/面神经鞘瘤)》。INC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Sebastien Froelich教授与Henry W.S. Schroeder教授参与共识编著。
三叉神经鞘瘤解剖学基础
三叉神经感觉根与运动根于脑桥腹侧中点连接脑干,经桥小脑池延伸至岩尖,穿三叉神经孔出后颅窝。出孔后纤维汇聚形成三叉神经节(半月节),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构成的Meckel腔内(呈"三指手套"状)。各分支对应"手指":
眼支(V1):沿海绵窦侧壁入眶
上颌支(V2):经海绵窦硬脑膜内侧壁下方向前,穿圆孔出颅
下颌支:含感觉纤维与支配咀嚼肌的运动纤维
岩骨段颈内动脉及破裂孔段位于Meckel腔下方,手术需重视此解剖关系。
分类系统
三叉神经鞘瘤可沿神经任意点生长,累及多腔室。现行分类包括:
Jefferson分型:按位置/形态分3类
Dolenc分型:I型(海绵窦)、II型(Meckel腔)、III型(桥小脑角CPA)、IV型(CPA+Meckel腔+海绵窦)
Yashida-Kawase分型:按生长模式分6型(表1)
Wanibuchi分型:结合手术入路的简化分类
Ramina分型:改良Samii分类(表2)
表1说明:三叉神经鞘瘤分型对比
表2说明:分型对应手术入路建议
三叉神经鞘瘤治疗策略
手术核心:入路选择与目标设定
手术关键为选择适宜入路以实现最大安全切除与最小并发症。现有术式包括开颅、内镜及内镜辅助开颅。显微技术与颅底入路发展显著提升全切率并降低致残率。
中颅窝肿瘤(A/M/C型,神经节型)
伴颞下延伸或海绵窦/眼眶侵犯者,手术演变核心为硬膜内入路转向硬膜外入路,减少颞叶牵拉及Labbé静脉损伤风险。
内镜技术进步
内镜经鼻入路(EEA)广泛应用于翼腭窝、颞下窝及Meckel腔肿瘤。相比传统显微手术,其优势包括避免脑组织牵拉、微创性及视野优化。不足为脑脊液漏风险增加及颈内动脉遮挡术野。
中后颅窝肿瘤(C/E/MP型)
Jefferson指出多数肿瘤同时累及中后颅窝,近期大型系列研究证实此现象。此类哑铃形肿瘤虽复杂,但可借形态特点经有限入路切除。手术方案需依据肿瘤体积制定。
后颅窝肿瘤(B/P/D型)
肿瘤完全位于后颅窝或主体在后颅窝伴极小中颅窝成分者,推荐外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辅助治疗: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作用与其他神经鞘瘤一致:作为次全切术后主要/辅助治疗,或针对术后残余肿瘤生长。传统观点主张最大安全范围手术切除。
治疗共识
三叉神经鞘瘤治疗目标为最大安全切除与功能保留。中颅窝肿瘤多可经颞下硬膜外中颅窝入路安全切除。放疗可作为非手术适应证的补充选择。